“特賣”應解釋為“特別地賣出” 而不僅是“低價賣出”
往年要到年底才開的品牌特賣會,今年11月中旬就已提前打響;從往年只有利郎、特步等幾家品牌做年終特賣會,到現在幾乎各品牌都在打“特賣大戰”;從往年“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各個牌子分散著進行特賣,到現在晉江各品牌“抱團”,扎堆在長興街吸引客流;從往年只是以“白菜價”吸引顧客,到今年各品牌“花樣百出”進行特賣營銷……有業內人士評價,年終的特賣會,成為各品牌消化庫存常態化經營模式之一。
精心籌備的特賣會
如今在晉江,特賣會這種形式也越來越完善:從單純粗放的價格比拼演變到了細膩、獨具特色的營銷層面競爭:利郎在建造獨具特色的“簡約號方舟”這只“特賣大船”,“特步”品牌服飾公益特賣活動也正式舉辦。各個品牌都在構建著屬于自己的特賣方式。
實際上,無論做得多么“漂亮”的特賣會,無不在反映著晉江品牌們的心酸:居高不下的庫存壓力迫使晉江的鞋服企業放下身段,使盡渾身解數“去庫存”。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李寧、安踏、361°、特步、匹克等42家上市服裝企業存貨總量高達483億元。為順利過“冬”,運動品牌們幾乎無一不在打折清理庫存,且折扣力度明顯高于往年。因此,年底各品牌特賣會逐步成為常態化。
在一些品牌看來,這種常態化營銷模式成為彰顯品牌實力的一種方式,正如一位營銷人員所說:“我們可是花了一個月時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了精心的策劃,目的就是要給消費者一個印象:這種活動不是一般小品牌所能組織的。這也是大品牌的實力宣導。”
不過這未嘗不是為了保住品牌面子的一種委婉說法。從一般意義上來說,特賣會對于品牌價值是一種損害。低價甩賣的同時,如何減少對品牌價值的損害?這成為擺在各品牌營銷經理面前的一道難題:特賣會變更為內購會;特賣會冠以“公益”之名;品牌特賣會另外租店鋪,甚至遠離專賣店。這些都成為晉江品牌們正在嘗試的方法。
特賣會不能是“賤賣會”
當年運動品牌市場行情好,泉州鞋服企業殺入了這個“市場”,但無差異化的品牌導致了產品趨于同質化,從而進一步導致了運動品牌庫存積壓。而現在,“效果好”的特賣會也出現了這種令人擔憂的狀況,越來越多的品牌特賣會趨于同質化:產品差不多,價格都在“吐血”和“跳樓”,太多形式差不多的特賣會也讓消費者目不暇接。
實際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對于“價格”相對來說已經不像過去那么敏感。正如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一位消費者說的那樣:“價格再便宜,衣服鞋子不好看沒特色,我也不會去買的。”在這個消費者越來越“精明”的時代,做好特賣會必須要以優秀的產品為基礎。
形式感差不多的特賣會如何才能博得消費者的“眼球”?在本次系列報道中,“糖炒栗子”形式只是極端手段之一,特賣會如何吸引消費者“眼球”問題仍需要業內人士進一步去探討研究。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希望泉州的品牌在處理特賣會時會更理智,“特賣”兩個字將被解釋為“特別地賣出”,而不僅僅是“低價賣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