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帶動紡織業發展新方向——陳樹津
產業集群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獨特模式。2002年,正當紡織產業集群迅速興起的時候,剛剛經過國家機關機構改革后的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與地方政府、協會組織合作,開始了產業集群的試點共建工作。從2002到2012的這十年間,他們共同見證了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的發展變化。日前,記者就此采訪了集群試點共建工作主要負責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陳樹津。
記者:紡織產業集群從無到有走到今天,體現出紡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同一地區自覺分工配套發展的優勢。十年試點共建工作有不少經驗教訓,請談談您的感受。
陳樹津:事實上,我國紡織產業集群,不論是由傳統工業形成,還是因外商投資、出口拉動形成,能夠發展到今天這么龐大的規模,而且大多數在轉型升級中保持著可持續發展的潛力,都與當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密切相關。
這些年來,地方政府充分運用各種資源,遵循經濟規律,引導、支持產業集群發展,對產業集群起了重要作用。第一是編制發展規劃。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是計劃先行。各產業集群地區基本都是把紡織服裝產業列入支柱產業或重點產業規劃,以及市場建設與產業配套的規劃。第二是組織規劃實施。各地都成立了工作班子,由黨政領導擔任紡織服裝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并由經信局(辦)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辦公室。第三是各地均搭建了公共服務平臺,包括建立設計研發中心、檢測中心、信息中心、培訓中心、物流中心、知識產權保護、品牌培育機構,也包括積極推進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中心等。第四是在工業用地指標、建紡織特色園區方面給予支持。包括國家環保政策的剛性執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引導。也包括對企業在善待員工方面的監督,推行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標準(CSC9000T)。第五是抓龍頭企業建設,對龍頭企業給予多方面的支持,如推動上市,爭取國家和省市有關政策支持等。
記者:如此說來,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在當地政府有力支持和引導下,克服盲目性,從感性發展走向理性發展的?
陳樹津:是的。過去許多集群的發展帶有很大自發性,又受到局限性影響。集群地區對國內外市場的把握、產業發展趨勢的把握,對國內外同行、上下游行業、相關行業的了解都不足,發展比較盲目,不僅沒有長遠規劃,短期規劃也很少。這些年以來,情況大有改觀,專業發展規劃先行已經被廣大集群地區所運用。如今較發達的集群地區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制定比較符合實際的長短期發展規劃,而實力不足的集群地區則聘請國家、省、市協會組織,或高等院校、規劃設計院等幫助做發展規劃。在編制規劃中,能夠把本地放在全省、全國甚至國際上通盤考量。特別是有了國務院批轉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建設紡織強國綱要》、《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指導,地方規劃編制水平不斷提高。盡管各地水平不一,但這是一個從感性發展到理性發展的進步。{page_break}
記者:我們的產業集群都有各自獨特的優勢,創造了許多符合我國國情的經驗。您能否從特色行業、特色產品方面解析一下集群的優勢。
陳樹津: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經濟都是有特色的,既有全面發展的,也有以某個行業為代表的,還有一種是以小類產品為代表的,但它們的共同點是規模化、專業化,有的規模大得讓人難以置信。紡織產業集群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是因為實行規模化就有可能實現低成本、高效率,提高利潤率,提升競爭力,而產業集群經濟還具有強烈的知識外溢、技術外溢的特性,這樣就使它的規模迅速擴大。紡織集群地區無論是政府領導還是企業家,這些年里都能適時抓住做大、做專這個規律,很快做大,形成一個個在某個行業或某類產品中舉足輕重的特色產業集群。譬如浙江嵊州,1984年12月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佳友領帶有限公司,嵊州領帶產業開始起步。到2009年,領帶產量達到3.5億條,生產量占全國的90%,全球的50%。浙江省慈溪市是世界最大的毛絨制品生產聚集地,目前該市毛絨制品生產量占全球的60%。企業的努力加上政府的支持,形成規模優勢企業,在這個領域里競爭力迅速增強,迫使及其他國家、地區的企業不得不轉產甚至放棄。類似的例子很多。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試點產業集群中,有許多在某一類產品上成為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單打”冠軍。
記者:產業鏈配套是否為集群最大的優勢?
陳樹津:眾所周知,紡織產業鏈長,環節多,往往一個區域內,加工產業鏈愈完整,采購配套成本就愈低,受市場波動的影響就小,由于上下游銜接緊密,所以集群經濟比較穩固。在集群經濟發展過程中,完善產業鏈是個典型做法,這也是國外紡織同行難以比肩的。有一些產業集群歷史較長,原來產業鏈就相對完整,在發展中,他們更注意平衡,使產業鏈更強。還有一些集群,在發展特色行業、特色產品時,也加強了產業鏈的完善。上游產品集群往下游延伸,下游產品集群往上游拓展,中間產品的集群往兩頭發展。許多把握較好的集群,他們從宏觀和微觀方面,結合本身的實際情況考量決策,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福建長樂為例,福建長樂紡織始于經編,1979年引進第一臺303經編機,生產化纖蚊帳,到1996年已有經編企業500多家。經編花邊等產品聞名中外。由于大量使用錦綸等化纖原料,企業看到商機。長樂市政府大抓產業鏈配套,2005年力恒錦綸成立,2006年一期錦綸紡絲項目投產,之后其他項目也陸續上馬,2011年全市化纖業產值達到250億元。化纖龍頭企業帶動了更多的經編企業進入產業鏈,現在長樂市有經編機1.3萬臺,并且加快了經編行業的技術創新,產品質量檔次有很大提高。
記者: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角度上看,產業集群是否已成為中國紡織業比較優勢之所在?
陳樹津:可以這么說。這些年,我國紡織產業集群地區已經深刻認識到現在的市場競爭在某種意義上已由過去企業之間的競爭發展成為產業鏈的競爭,只有加強產業鏈的建設,才能提高本地產品的競爭力。目前,實力雄厚的集群地區產業鏈都很完善,這使得他們能夠保持競爭優勢。與此同時,我們看到集群地區的專業市場也在快速發展,市場功能在增加,與產業形成了很好的互動。而集群地區的網絡銷售電子商務已非常普遍,產業、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緊密結合,使紡織集群地區在現行商業模式下有了更強的競爭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