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產業轉移安徽先行
面對國內國際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安徽承接東部紡織業的態勢日益明顯,安徽紡織業的發展應充分考慮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選擇正確的戰略發展方向。
(一)搶抓機遇、積極主動。發揮安徽省的獨特地理優勢,積極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也被作為安徽省紡織業調整振興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經濟危機使得產業轉移更加迫切,也是優化區域布局的絕好時機,給打造加工制造地基地以及積極融入泛長三角區域協作的安徽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安徽紡織業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成本比較優勢和資源優勢等,積極創造條件,積極主動做好沿海發達地區紡織產業的轉移。
要加快發展勞動力、土地和原材料資源優勢的皖北服裝工業園;提升具有生產成本、創新能力、區域營銷優勢的皖東南服裝產業集群,
(二)鏈式承接、品牌拉動。以產品結構調整為龍頭,以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高的重點產品為主線,圍繞品種結構的適時調整上項目;支持華茂、鴻潤等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帶動其他紡織企業的發展;重點發展棉紡織行業,加快服裝行業的發展,延伸產業鏈,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緊緊抓住市場需求特點,依靠地域品牌和龍頭企業品牌提升,圍繞市場做品牌,圍繞品牌企業做產業,啟動“品牌提升工程”,依靠品牌拉動紡織產業發展,促進品牌整合,加強品牌保護,實施品牌宣傳,強化品牌意識,推動安徽由紡織資源大省向紡織加工強省的跨越,實現安徽省紡織產業由資源優勢向科技和品牌優勢的轉變。
(三)質量轉變、創新驅動。實施龍頭企業沖刺計劃,優化產品質量,著力推進自主創新;引導骨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開展技術攻關,開發新產品,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借力國家、省市創新政策,打造安徽紡織創新基地;促進產學研合作,在生產、加工等方面技術獲得較大突破;依托省纖檢局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功能纖維及紡織服裝產品質量檢驗中心的建設,對安徽紡織服裝行業的產品質量進行把關和跟蹤,有效地維護經營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使假劣偽冒產品無生存空間,將優質產品做強做大。借助高校的技術設計力量,結合企業掌握的市場信息,推進高等院校與紡織服裝企業之間聯合建立技術中心,設計開發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紡織服裝產品。加強人才培養多變合作,以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建立皖江人才資源培訓基地,支持示范區、產業集群參與引進高層次人才;創新人才引進、培養、評價、使用、激勵和服務保障機制。
(四)多元合作、產業聯動。理順紡織服裝產業鏈上下游各主體的職責與任務,加強合作,推動產業融合;按照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原則,提升安徽紡織產業集中化水平,發揮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聯動積極性,圍繞資源合理配置和發展特色產品調整區域結構,培育和提升特色行業和特色產品的產業集群,打造生產資源的合理流轉與良性配置、上下游共贏的產業鏈,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紡織經濟。扶持合肥、馬鞍山、蕪湖等形成紡織服裝出口加工基地,建成全國紡織服裝特色基地。
(五)環境優化、集群互動。深入貫徹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等理念,通過政府職能部門(當地政府、省纖檢局和省工商局等)營造優異的安徽紡織業發展環境。政府部門當好“守夜人”,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部門提前籌劃,科學引導,提高檢驗檢測和科學監管能力,做好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體現科學發展;打造公平、誠信、公開、公正、高校的投資服務環境。走專業化、規模化、精細化、清潔化道路,要加快發展勞動力、土地和原材料資源優勢的皖北服裝工業園;提升具有生產成本、創新能力、區域營銷優勢的皖東南服裝產業集群,集群互動,聯手園區、推進轉移,逐步形成區域特色、精細分工、產業配套能力的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