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業面臨“出與回”的抉擇
“今年晚些時候關閉在華唯一一家自有工廠。”阿迪達斯2012年7月就作出這樣的決策。
據了解,阿迪達斯這家蘇州工廠將搬遷到緬甸。
與此同時,東隆等多家企業去年10月也收到了阿迪達斯終止合同的通知。
東隆是一家與阿迪達斯合作了十幾年的企業,其安徽銅陵的工廠70%產能為阿迪達斯服務,“短期內找不到新訂單,只有關廠一條路。”相關負責人蔣留紅說。
而幾年來,阿迪達斯的中國訂單其實一直在減少。
“2006年、2007年阿迪在東隆每年訂單約在200萬件,2008年東隆做了150萬件,2011年已經減少至70萬件了。”蔣留紅說。
顯然,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勞動成本。
比如,東隆銅陵工廠人均工資在2000元/月,而埔寨工廠工人月薪被最低約為130美元,折合成人民幣還不到900元。
成本差距清晰可見。
其實,阿迪達斯對手耐克也早已開始了訂單轉移。
耐克歷年年報顯示,2001年,中國生產了其40%的鞋,排名世界第一,越南只占13%。2005年,中國份額降至36%,越南升到26%,排在第二位;2009年,中國、越南分別以36%的份額并列第一;2010年,越南的份額升至37%,超過中國的34%。
而在2009年3月份,耐克也早已關閉了中國唯一一家鞋類生產工廠——太倉工廠。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耐克建立了太倉物流中心,加大了中國市場開拓力度。
李小姐供職于一家英國服裝企業,2012年只有30%的訂單放在中國。
“中國加工費,每件衣服如果是10美元,孟加拉國大概是5美元,而且英國從孟加拉國進口商品可以免收關稅。”
其實,不少中國本土品牌也開始嘗試將生產業務轉移至東南亞國家。
比如,凡客從2010年下半年起,就開始將部分服裝產能轉移至孟加拉國,不過目前仍限于基本款的少量產能。
“選擇海外代工后,凡客成本下降了5%-10%。”凡客相關人士說。
而據日本貿易振興會的統計資料顯示,越南生產成本比中國低15%至30%。
同樣的,法國紡織品協會公布的研究數據也表明,中國紡織品企業員工平均工資為188歐元-300歐元,比80歐元左右的孟加拉國高出很多。
在成本面前,“26%的企業準備將工廠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40%的企業表示正在考慮將生產工廠從中國撤離,甚至美國的一些小型企業也成為這些時尚品牌生產基地的選擇之一。”商業金融公司Capital
Business Credit在調查報告中這樣寫道。
實際上,2012年上半年,中國對印尼、越南、柬埔寨和泰國等東盟國家投資14.88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34.3%。
{page_break}
“出口企業向海外遷移,是正常趨勢,”劉永勤說,相比東南亞,中國出口的優勢在于質量,東南亞有的訂單做不了,客戶還是給中國企業做。
“產業轉移雖然是大勢所趨,但孟加拉國、越南等人口有限,對比中國生產與出口量級并不在一個級別上。”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剛說,制造業轉移,除了成本考慮之外,環境壓力也是另一個因素。
同樣,“孟加拉國代工也有不足之處。”上述凡客人士稱,該國企業在精細加工方面的技術和產業鏈配套成熟程度較中國仍有較大差距。
比如,孟國的一些代工商基本只能提供簡單輔料如線、扣等,主要原料還要依靠進口。
而孟加拉國代工周期很長,基本需要4-6個月。而國內供應商交貨周期要求是30-45天,需要補貨時周期要求甚至能壓到10-15天。
“我們不去東南亞。”張元亨堅定的說。
張元亨是臺灣麥斯鞋業集團人力資源部經理,麥斯集團為臺灣五大鞋企之一。
“4年前我們就決定了來南寧,”張元亨說,當時很多企業都到東南亞,但現在還見過臺灣企業喊‘到東南亞去’嗎?”
當時,孤身一家來到南寧的只有麥斯集團,現在早帶動了很多企業到內地發展。
“我們為什么到廣西來,因為廣西人性格和順,勤勞刻苦,”張元亨說:“我們把工廠搬來內地,賭的是中國人家庭價值,不會為了錢犧牲掉家庭小孩子的成長,犧牲夫妻雙方的相處。”
“從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到重慶投資的臺商日益增多。”重慶臺商協會秘書長譚順鴻也這樣說。
而更早之前,該協會曾推出“南進策略”,號召企業南遷至印度、印尼和越南。
但很多臺商發現,越南等國目前的投資背景,相當于15年前大陸市場,基礎建設和內需消費仍稍嫌不足。
{page_break}
而西遷則意味著面對更加廣袤的中國西部市場。
其實,華堅早就嗅出這種變化,果斷在江西贛州建設了華堅國際鞋城。
現在,贛州華堅國際鞋城已經擁有員工1.1萬,成型生產線24條,年產鞋800多萬雙。
而西部很多城市也在瞄準產業轉移的商機。
比如,成都市政府對提出“一都兩園”建設模式,即在武侯區建成品牌女鞋研發、貿易、信息、展示和培訓中心,在崇州、金堂等地建現代制鞋基地,形成總部基地、產業展示全產業鏈的布局。
如此一來,成都堅持“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模式,做長做實產業鏈,讓飛來的候鳥落戶。
通過“一都兩園”的產業平臺,意大利、俄羅斯、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國際高端鞋業機構的數量越來越多,康奈、紅蜻蜓、百麗、意爾康等國內知名企業也紛紛來此設立了生產基地。
而當地知名鞋企卡美多,抓住遇,與意大利品牌EVERYBODY、美國品牌NineWest(玖熙)、CE、德國品牌Tamaris、澳大利亞品牌ZU、Airflex等品牌緊密合作,迅速發展起來,在國內20多個省市開設400余個品牌專柜和專賣店。
當然,轉移不是目的。
畢竟企業競爭的,最終不是成本。
出路在哪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