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我國紡織機械產業自主創新的原因分析
我國紡織企業多年來一直延續著量升質不升的發展模式,高耗、低效的市場需求在某種程度上縱容了中低端紡機器材產品的發展,造成了資源巨大浪費、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血拼的局面,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企業的研發投入的積極性、制約了人才的正常成長,使一些先進技術與項目無法在國內及時消化。
經緯紡機副總經理史建平在談到國產紡機的創新問題時說,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盡快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我國紡織機械的技術進步主要以跟隨戰略為主。而為了實現跟風開發,一些企業通過挖人、模仿等手段實現新產品快速進入市場,同質化激烈競爭現象愈演愈烈。20世紀90年代我國紡織行業不景氣,紡織院校全部改名,造成紡織企業專業科技人才出現斷層。這些情況都在一定程度上對紡機自主創新產生了制約。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林子務認為,我國自主創新工作沒有做好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是紡機研發組織技術滯后,目前沒有國家級的紡機研究中心。
第二是紡機科研項目沒有公開招標。由于紡機科研項目沒有公開招標,致使重復研究項目多,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研發效率和效益不高。
第三是紡機產業集中度差。我國紡機行業中小企業過多,高度分散,集中度差,航母級的特大型企業幾乎為零。生產分散必然帶來經營分散、資源分散,形成不了國家級紡機產業合力,自然也就在攻克高端紡機技術上總是比國外慢一拍。
第四是中庸守舊的思維模式束縛了創新。
第五是以紡織工藝指導紡機研發的科學理念不夠。
在研發紡機產品中,我們有一個通病——熱衷于跟風,外國有了緊密紡,我們先仿制,后改裝,總是被動跟著別人后面跑。而外國人紡機研發是以紡織工藝理論為先導來推動紡機新品研發的。他們的研發人員不僅了解紡織工藝,而且可以說是精通紡織工藝。比如,特呂茨勒的技術人員為了研發新一代梳棉工藝和針布,在錫林、道夫下安裝了多臺高速攝像機,把多組原始照片和落物一組組進行詳細的力學分析和工藝分析,經過幾十次現場工藝調試后優選出最終的針布用鋼材,得到了錫林和針布針狀、厚度、角度等核心參數,制成樣機后又經實地驗證,于兩年后才正式推向市場。
林子務告訴記者,他曾詢問了9家國內同行骨干企業的技術人員,這些企業從未以這么先進、這么嚴謹的方法來做過研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