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面料印染工藝的前世今生
印染,又名染整,是一種面料加工方式,也是染色,印花,后整理,洗水等的總稱。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能夠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色,織出帶有色彩條紋的毛布。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斷提高。宮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的官吏"染人"來"掌染草",管理染色生產。染出的顏色也不斷增加。到漢代,染色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我國在織物上印花比畫花、綴花、繡花都晚。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印花織物是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印花綢被面。在中原地區,印花技術的再度復興是從纈開始的,纈有絞纈、葛纈和夾纈。絞纈、葛纈實際上就是一種仿染印花的織物。唐代的印染業相當發達,除纈的數量、質量都有所提高外,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藝,特別是在甘肅敦煌出土的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團窠對禽紋絹,這是自東漢以后隱沒了的凸版印花技術的再現。從出土的唐代紡織品中還發現了若干不見于記載的印染工藝。到了宋代,我國的印染技術以經比較全面,色譜也較齊備。到了明清時期,我國的染料應用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乾隆時,有人這樣描繪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藍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 ;有紅坊,染大紅、露桃紅;有漂坊,染黃糙為白;有雜色坊,染黃、綠、黑、紫、蝦、青、佛面金等"。此外,比較復雜的印花技術也有了發展。至1834年法國的佩羅印花機發明以前,我國一直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手工印染技術。
我國面料印染行業的發展得到政府和紡織業界的高度重視。近幾年,國家把印染行業的技術改造列入紡織行業重點支持的行業之一,同時在技術開發和科技攻關方面也給予了相應政策支持,使我國印染行業在質量、品種、效益等方面得到很大改善,整體競爭力有所提高,但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不同步。原因是我國印染產品檔次較低,附加值不高;忽略了對自然和社會的影響;自主的品牌較少,研發創新能力差,另外在線檢測和控制技術、開發新設備、制造精度和配套件、節能環保、售后服務等方面也落后于國外先進水平。因此,印染業應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檔次,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治理印染污染嚴重的生產企業,改善環境,倡導生產與環境和諧發展,加大科技投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