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目以待 李寧與安踏的“帶頭大哥”之爭
國內運動品牌的“帶頭大哥”到底是誰?已成為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一個事實是,一方面,洋品牌耐克、阿迪達斯兩大巨頭快速吞噬著本土市場;另一方面,本土品牌從高收入、高增長快速跌落,市場格局加速裂變,競爭日益白熱化,同時迅速興起的運動休閑市場對傳統運動品牌也帶來巨大沖擊。對于企業自身而言,除了理清定位并謀求升級突圍外,無路可走。李寧公司與安踏兩大品牌的競爭,正是這一窘境的真實寫照。
排位戰:草根安踏叫板名人李寧
運動無止境,競爭不止步。作為國內運動品牌的代表,近5年來,“草根”安踏與“名人”李寧的“帶頭大哥”之爭幾乎從沒停止過。
李寧公司天生具備“名人”血統,是一家起步于體育名人的企業,長期坐在國內體育品牌首席,占據高端市場。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李寧品牌推向了一個新高度。此后兩年,李寧公司年收入位居國內運動品牌第一,安踏緊隨其后,位居第二。直至2011年,安踏超越李寧,登上國內運動品牌第一的王座。
安踏草根起家。因擅長營銷推廣,使得安踏在晉江系迅速脫穎而出。在定位上,安踏放棄與李寧以及耐克、阿迪達斯的正面硬碰,在高端定位上適可而止,同時拒絕娛樂休閑路線的誘惑,專心打造中低端的專業運動品牌。安踏更將消費群體定位為非精英族群的草根族,將二、三線城市定位為重點市場。
2011年9月,根據公布的半年報顯示,2011年上半年安踏超越李寧公司,成為排名最高的本土運動品牌,全年超越李寧公司幾成定局。
其實,在國內運動品牌同質化嚴重、規模增速下滑、存貨高等背景下,對李寧和安踏來說,誰當帶頭大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誰能成為國內服裝業升級突圍的標桿。
成本戰:“重資產”較量“輕資產”
成本戰也是李寧和安踏一直以來競爭的重點。面對運動服裝行業的低迷現狀,一直視自己為“行業大哥”的李寧公司祭出裁員的“殺手锏”。
此前,李寧公司的平均工資和福利水平是行業內艷羨的對象。李寧公司是奉行輕資產戰略的企業,所有產品都由外部企業生產,因此員工人數較少,2010年,李寧公司員工總人數為4215人,員工工資等福利開支的總額為7.1025億元,平均每名員工16.85萬元。
但業內人士認為,裁員無助李寧公司解決核心成本問題,高庫存才是李寧公司成本居高不下的關鍵所在。據了解,2008年至2011年間的粗放式擴張模式,直接導致李寧公司陷入高成本的泥潭。2008年,借助在北京奧運會上震撼全球的點火儀式,李寧公司在當年超越阿迪達斯,成為行業冠軍。但2010年財年結束后,李寧公司卻被安踏在盈利上超出6億多元,于是李寧公司在2011年試圖通過兩輪不同幅度的漲價來挽回局面,價格逼近阿迪達斯和耐克。漲價并沒有給李寧公司帶來利好,反而使李寧公司直接陷入高庫存的窘境。
和李寧公司的“輕資產”模式不同,安踏建立了自己的工廠,實行“垂直整合”的業務管理模式。從上游的采購、研發、設計、生產,到下游的品牌營銷、渠道的配送,再到相關的售后服務,安踏每一個環節都參與。“垂直整合”業務模式的優勢在于,一方面,可以通過優化來縮短產品開發流程,實現對市場趨勢更好的反應;另一方面,對生產的控制也能提高生產規劃的靈活度,可以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及時調整。
李寧公司和安踏在降低成本方面的努力,尚未對國內運動服裝品牌整體低迷的現狀產生較大影響。安踏預計今年二季度的訂單將減少9%,全年的門店數量從計劃的8200間,削減為7800間至8000間。
奧運戰:天價贊助PK夢幻之隊
4年一次的奧運會,從來都是運動品牌爭奪的主戰場。2012倫敦奧運開幕在即,李寧公司和安踏都摩拳擦掌,互不相讓。
李寧公司高層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今年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奧運戰略。李寧公司公關部負責人此前也曾介紹,“我們將借助倫敦奧運契機,通過贊助國家隊,將中國第一運動品牌李寧的這個形象和概念,更好地跟中國消費者進行連接,提升品牌形象”。
據悉,李寧公司已經順利搶下中國奧運代表團中體操、跳水、乒乓球、射擊、羽毛球等5支夢幻之隊的贊助權。
安踏也絲毫不落后,甚至謀劃更早、手筆更大。2011年7月26日,距離倫敦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在北京安踏旗艦店向中國體育健兒們隆重獻禮———安踏復刻版梅花領獎服。據了解,簽約中國奧運代表團,并砸下4年6億元的天價贊助,作為中國奧委會2009~2012年的戰略合作伙伴,安踏除了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出征的10項國際奧林匹克賽事提供領獎裝備,還將深入參與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的推廣,涉及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培養、奧林匹克教育、環保等眾多領域。
根據權威機構數據統計,國際體育巨頭耐克、阿迪達斯每年投入新產品研發的費用為銷售收入的5%~10%,是李寧、安踏等本土一線運動品牌研發投入的40倍!與耐克、阿迪達斯賣創意和文化不同,本土運動品牌更多注重的是產品銷售,一味地抄襲與模仿,行業洗牌升級已是大勢所趨。
在洗牌浪潮中,新的市場格局將會如何演變?李寧和安踏的“帶頭大哥”之爭,結局究竟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