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紡織污染行業變身綠色環保
曾飽受投訴的西樵鎮紡織產業變身“環保先鋒”——在西樵紡織產業示范基地掛牌成為廣東省循環經濟工業園后,西樵又將目標瞄向國家級循環經濟園區。
在三水大塘工業園的污水處理廠,擰開開關,流出的水如同自來水般清澈,并且可以直接飲用。而在這里,主打的紡織印染等行業,通常被視為高污染的行業。而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讓這些高污染行業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三水大塘與南海西樵這兩個紡織、印染等傳統行業聚集的鎮街,依托“統一供水、統一供氣、統一污水處理”的園區循環經濟模式,為傳統行業的綠色變革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范本。
1
環保就是生產力
西樵打造綠色紡織名鎮,將申報國家級循環經濟園
2011年,西樵紡織產業示范基地掛牌成為省循環經濟工業園,在首批獲得認定的10個園區(基地)中,西樵紡織產業示范基地排名第一。
過去7年,通過“三統一”工程,曾飽受投訴的西樵鎮紡織產業變身環保先鋒。而環保革命又推動了傳統紡織業升級,讓這個紡織名鎮重新煥發活力。
“三統一”消滅廢氣污水
改革開放后的西樵紡織產業聲名鵲起,但此種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亦讓西樵紡織業陷入了重重危機:產業規模急劇擴大使得園區環境壓力難堪重負,尤其是大量污水直排,污染了周邊河涌,引起周邊村民的極大不滿。
2005年,當地政府決定投入約4.5億元建設“三統一”工程,在當時還不為人理解,直到幾年后南海推行“節能減排治污”行動,才被認為是先見之明。
西樵鎮紡織產業基地相關負責人吳漢釗說,“三統一”工程是由專業公司打理,將園區所有企業“統一供水、統一供氣、統一污水處理”。“周邊發電廠和水廠將其富余的水、氣資源,輸送到紡織產業基地,而企業排放的污水通過管道統一收集到污水廠進行處理,再通過人工濕地集中處理后實現零污染排放。”
據他介紹,凡進入產業基地的企業不需投入資金自建小鍋爐生產蒸汽,就可大大降低能耗,每年可節省標煤4.2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8000噸。統一供水也因為減少了食用水消毒的環節,可為企業節省近三分之一的用水成本。
而統一污水處理則采取“物化+生化+人工濕地深度處理”的辦法,將產業基地內企業排出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實行統一處理達標排放。“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就業人員超過1萬人,生產總值超100億元的印染紡織基地。”
最終,西樵44家印染企業都被納入“三統一”工程,原來直排西江、北江的印染企業污水管都被“腰斬”,一年減少了5000噸化學需氧量COD,其制定的企業排放標準比國家標準還低40%,使得西樵紡織產業基地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紡織工業類生態工業基地。
伴隨著企業環保轉型的是產業的飛速發展,數據顯示,金融危機后的2009年,“西樵紡織”創造了近30年來開機率最高的紀錄,全年共引進國內外先進紡織設備1200多臺,產值、稅收、投資逆勢增長分別達到9.7%、19.8%和36.5%。如今,“西樵紡織”織機總量已從2010年的3萬臺增加到4萬臺。
不斷壯大的生產規模還給工業園帶來了示范效應和社會效應。西樵紡織產業示范基地引入企業80余家,大都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優秀企業,提供社會就業崗位一萬余個。
將申請國家級循環經濟園區
幾年來,西樵先后關停鎮內紡織印染廠13家及其他污染企業一批,將17家印染廠污水通過管網引入鑫龍污水處理廠,實施污水統一處理,清潔生產。全面啟動區域治污工作,對全鎮165家牛仔布織造廠、45家擁有噴水織機的企業開展綜合整治,并完成全鎮107臺鍋爐物理驗收。
為打造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在廣東西樵紡織產業基地“三統一”的基礎上,西樵還繼續提升脫堿、脫硫、中水回用、綠色低碳無水印染等清潔生產技術的運用效果,進行循環經濟園區建設。
這帶來了一條紡織產業“企業內部循環、企業之間循環、產業之間循環”的三循環經濟鏈,西樵房子從原料、中間產品,到產成品、廢棄物的全過程達到資源、能源、投資的優化和循環利用,大力發展多層面的循環經濟。
西樵鎮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的目標是瞄向國家級的循環經濟園區建設“不是為了掛牌,而是借此契機,引導企業更好地發展。”
目前,西樵紡織產業基地正在全力壯大和延伸西樵紡織產業。今年,西樵一方面將加快紡織科技總部大廈、紡織產業基地生活配套區、以純服裝、利豐服裝等項目的建設。另一方面還將加強創建省綠色升級示范園區工作力度,落實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措施,全力創建國家循環經濟園區。
{page_break}
2
干干凈凈把錢賺了
綠色競爭力為大塘工業園內企業帶來真金白銀
站在三水大塘工業園污水處理廠的一臺機器旁,擰開開關,流出的水如同自來水般清澈,并且可以直接飲用。而誰能想象,這股清水變身前卻是園區內200多家企業排出的、原本烏黑并散發著異味的工業污水。
與南海相鄰的三水大塘工業園區也同樣有著省循環經濟工業園、可持續發展工業園區等眾多榮耀,去年大塘鎮更是獲得國家級生態示范鎮,其工業園區循環經濟模式就在申報過程中讓這個并不起眼的鎮街增色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統一的污水處理,統一的熱電供應,大塘工業園里的環保運營商不是政府而是園區的一家紡織企業。
走進大塘工業園的念塘工業污水處理廠,并沒有想象中難聞的氣味,反而在綠樹花草的打扮下,帶有些公園的氛圍。就是這個140畝的污水處理廠,全面接納了大塘工業園區內的生產、生活污水。佳利達紡織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張良軍告訴記者,整個大塘工業園已有企業263家,但每天的污水排放量僅為3.6萬噸。
大塘工業園主打的紡織印染、精細化工等行業,通常被視為高污染行業的對象。
事實上,大塘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是受環境所迫。除了產業結構帶來的環保壓力外,地處與花都、清遠交界敏感位置的大塘,不得不重視環境保護的問題。
“廢水經中水回用工程深加工處理后,可回用于印染企業漂染工序,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同時,實現了水資源的重復利用。”在廠房內的白色大機器旁,張良軍拿著礦泉水瓶擰開開關,流出的水十分清澈,隨后就在記者面前將礦泉水瓶中的水一飲而盡。“這個水就是你剛剛看到的黑色污水經過中水回用系統處理的。”張良軍介紹,在經過中水回用系統之后,水體中所有的成分都將被過濾,可以直接飲用。“只是里面的礦物質也沒有了,比純凈水還純凈。”
有關中水回用的成本,他算了一筆賬,“臭氧處理1噸水的成本是5到6角,反滲透處理則要花費1到1.3元,加起來的成本其實和自來水的成本差不多。
此外,三水大塘70多家紡織企業全部通過熱電廠進行統一供熱。
對于集中供熱帶來的好處,張良軍介紹說,從節能方面看,熱電廠采用的大型鏈條爐與一般小鍋爐相比,標準煤產汽能力比值為7∶5,按現有規模計每日可節約標煤約340噸,“用卡車要裝一個車隊”。
-數讀
西樵44家印染企業都被納入“三統一”工程,一年減少了5000噸化學需氧量COD,其制定的企業排放標準比國家標準還低40%,使得西樵紡織產業基地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紡織工業類生態工業基地。
2010年4月,佳利達熱電分廠已建成2臺35噸/小時、1臺75噸/小時和1臺130噸/小時鍋爐,同時配套了1.8萬千瓦發電機組,實現工業園區集中供汽,并成功并入廣東電網。
案例
變身環保運營商
佳利達:紡織制造商
在姚穎看來,紡織工業和環保事業就像天平的兩端。“最開始我們主要是從事紡織印染工藝,但現在我們更多地傾向于污水處理廠、熱電廠的開發利用。”
姚穎是佛山三水佳利達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掌舵的這家公司,是三水大塘工業園區首屈一指的龍頭企業,涉足紡織印染、熱電、污水處理、自來水供應等多個業務領域,旗下員工超過1500人,去年納稅額突破5000萬元。
佳利達進駐大塘工業園初期,園區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只有9000噸,自來水廠日供水量僅2萬噸,難以滿足園區內企業增加投資、擴大產能的需要。而熱電廠籌建到一半后因故停工,成為“半吊子”工程,園區內集中供熱的計劃暫時擱淺。
在這樣的情形下,佳利達與大塘工業園內其他一些紡織企業只能自建鍋爐,供應各自生產所需蒸汽。而這種“自給自足”的方式實際上耗費巨大且效率偏低,在日益增長的需求面前顯得捉襟見肘。
為此,姚穎砸下重金收購熱電廠、污水處理廠和自來水廠。“我們認為城市的環保要求會越來越嚴格,企業向外圍遷移、向園區集中是大趨勢,所以我們就賭了一次。”
從2006年到2009年,佳利達基本每年的投入都在1.5億元到2億元之間,三個廠總計投入超過6億元。2010年4月,佳利達熱電分廠已建成2臺35噸/小時、1臺75噸/小時和1臺130噸/小時鍋爐,同時配套了1.8萬千瓦發電機組,實現工業園區集中供汽,并成功并入廣東電網。
污水處理廠已建成設計處理工業污水能力5.6萬噸/天,中水回用能力3.8噸/天;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超過10萬噸。
從紡織制造商變身環保運營商,佳利達發現的是一片廣闊的市場新藍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