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紡織品回收再利用現狀分析——以化纖材料為例
根據相關數據,“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品的消耗量將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長,到“十二五”末,我國廢舊紡織品累計產生量將超過1.4億噸,其中化纖類9800萬噸左右,天然纖維類4200萬噸左右。目前,絕大部分廢舊紡織品還沒有得到綜合利用。
廢舊紡織品主要來自兩個環節:一是生產環節,如棉紡廠的落棉、紡織廠的回絲、化纖廠的廢絲、印染廠的廢布、服裝廠的邊角布料等;二是消費環節,如完成使用壽命周期以后淘汰的廢舊服裝和家用紡織品等。由于產業用紡織品主要用于醫療、建筑、過濾材料等領域,一般不能回收利用,而棉紡廠的落棉、紡紗廠的廢紗可以直接作為紡織原料,大多被工廠內部直接回用,因此廢舊紡織品的來源主要是化纖廠、織造廠、印染廠和服裝廠的廢絲、回絲、廢布及邊角料、淘汰的廢舊服裝及家用紡織品等。
由于廢舊紡織品再生利用的部分關鍵技術瓶頸已經攻克,再生產品的品質得到大幅提升,再生原材料的市場極好。大力開展廢舊紡織品的綜合利用,不但可以節約大量的紡織原材料,產生很高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極大地緩解石油資源緊張、棉糧爭地等問題。
隨著再生技術的不斷進步,再生原材料的物理性能將會大幅提高,其應用領域也將不斷擴展。再生原材料有望大量應用于建筑、農用、汽車隔音材料等產業用紡織品中和家用紡織品中,產生極大的經濟效益。不過,我國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行業卻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普遍存在低、小、散的特點。“低”是指再生產品檔次低、附加值低;“小”是指企業規模小,一直都是個體經營,沒有形成規模;“散”是指企業分布分散,存在安全隱患,也存在無序競爭等現象。二是沒有形成產業集群,各回收企業各自為戰。浙江省慈溪、蒼南等地已形成廢舊紡織品集中地,但沒有主管部門牽頭建立規范、有序、區域性的集散中心來規范該行業的交易行為。三是沒有骨干企業參與。從事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的企業一般均是小型個體企業,或者部分紡織企業的一個部門參與小規模回收,用于自產自用。目前尚沒有一家大型的龍頭企業從事大規模、高值化、資源化的再生利用。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于2010~2012年聯合開展的實地調研表明,我國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已經在全國各地形成了客觀存在的產業鏈。了解和分析其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對構建完整的紡織行業循環經濟體系意義重大。{page_break}
近30年來,我國紡織行業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的規模逐步擴大,其中聚酯瓶和廢舊紡織品是紡織行業加以利用的最大宗的兩類再生資源。到2010年,我國再生聚酯行業已經發展為產能超過700萬噸/年,產量超過500萬噸/年的規模產業。自從國內的聚酯瓶誕生以來,我國聚酯瓶的社會存量積累已超過2500萬噸。廢舊紡織品的社會儲量更是驚人。我國每年纖維加工總量的2/3用于內需。
據了解,上世紀70年代,杜邦公司成功研制聚酯瓶并進入市場,80年代前后,我國開始自行生產聚酯瓶。據測算,自從國內的聚酯瓶誕生以來,我國聚酯瓶的社會存量積累已超過2500萬噸。廢舊紡織品的社會儲量更是驚人。我國每年纖維加工總量的2/3用于內需,隨著時間的推移,沉淀在社會中的大量廢棄紡織品演變成固體廢物,存量估算為2300萬噸/年。
根據化纖協會再生化學纖維專業委員會統計以及調研小組調研估算,2011年我國紡織行業使用這兩大再生資源的量分別是:547萬噸瓶片,338萬噸廢舊紡織品。已使用的聚酯瓶占社會存量的9%左右,已使用的廢舊紡織品占社會每年存量的14%左右。
2011年,我國再生聚酯行業進口瓶片167萬噸、國產并回收280萬噸,回收利用聚酯瓶總量為447萬噸。對我國再生聚酯行業來說,原料除了聚酯瓶片以外,還使用工業廢滌絲和廢舊滌綸紡織品,2011年約使用工業廢滌絲30萬噸、廢舊滌綸紡織品100萬噸。僅就中國聚酯、滌綸行業而言,自1964年滌綸誕生,到2010年,共生產聚酯2.1億噸和滌綸1.85億噸。按五年消費計,這些高聚物總社會存量接近4億噸。
經過“十一五”高速發展,再生聚酯行業產業地位已從“補充”轉變為“替代”,但是原材料供應緊缺矛盾日益凸顯。“十一五”期間,再生聚酯產業被列為重點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之一,目前已經形成良好的、規范有序地生產、經營與銷售模式,也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產業比較優勢。但產品差別化率內涵有待提高,此外,原料短缺等因素已成為再生聚酯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其實,僅就中國聚酯、滌綸行業而言,自1964年滌綸誕生,到2010年,共生產聚酯2.1億噸和滌綸1.85億噸。按5年消費計,這些高聚物總社會存量接近4億噸。其中絕大部分以“紡織品或服飾”的形式存在,由于紡織品經過紡紗、織造、染整、設計成衣等過程,成分復雜、附件較多,至今沒有有效回收利用的裝置、技術。如果能夠解決這些固體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難題,一方面可以提供再生聚酯行業原料,一方面可以減少環境負擔。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