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毛皮附件pH值不合格應引起重視
寧波檢驗檢疫局紡織品檢測中心已檢出39批次紡織品毛皮附件pH值不合格,占毛皮檢測樣品總量46.4%。
根據GB/T18401-2003《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的劃分,毛皮屬于C類紡織品,即非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品,C類紡織品的pH值合格范圍為4.0到9.0。檢測中發現,紡織品中毛皮附件的pH值常在2.5到3.5之間,低于4.0的最低限定。
由于毛皮附件在紡織品的染整過程中,要經過一系列的酸、堿處理,所以各種紡織品都會有一定的酸堿度,紡織品的pH值正好能恰當地反映服裝的酸堿度。紡織品的pH值過高或過低都會對人體產生一定刺激,正常人皮膚的ph值在5.5到6.5之間,呈弱酸性,如果外界的酸堿度和人體正常需要的酸堿度相差過大便會造成人體不適,引發皮膚疾病。因此,作為服飾用的紡織品在正式投入市場之前,必須要控制其pH值。
帶有毛皮附件的服裝價格明顯高于普通紡織服裝,一旦此類出口紡織品因pH值不合格而遭到國外通報甚至召回,都將會給出口企業帶來巨大損失,同時也會影響中國紡織品在全球服裝市場上“物美價廉”的良好口碑。檢驗檢疫專家提醒廣大紡織品生產企業要重視毛皮類產品生態安全,加強pH值檢測項目監測,必要時聯系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進行定期檢測及免費咨詢,避免毛皮附件不合格現象的發生。
動物毛皮檢測現狀現象
動物毛皮是從動物身上剝取的帶毛被的革,一般以裘皮形式使用,主要有貂皮、狐皮、貉皮、獺兔皮及黃狼皮等。動物毛皮是由表皮層及其表面密生著的針毛、絨毛、粗毛所組成。因動物種類不同,其毛組成比例不同,決定了毛皮的質量高低。近幾年來,毛皮服裝已經成為流行的主流。據統計[1],我國毛皮動物(貂、狐和貉)的飼養量達6000萬只,毛皮產量占世界的1/4,毛皮及制品企業1200多家,我國雖然是毛皮產業的大國,但總體還存在發展不平衡、產品質量相對較差、檢測技術相對落后等問題。
全世界現有哺乳動物4200多種,中國占12%左右[2],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毛皮特征形態百千。一些物種因產地不同、生境不同、季節不同等情況,同種動物的毛皮出現不同的表現形態。千差萬別的毛皮形態使毛皮鑒別困難重重。
在毛皮鑒別領域,目前可參照的標準有QB/T1261—1991[3]及GB/T16988—1997[4]。QB/T1261—1991標準僅針對毛皮的工業術語進行了解釋,包括如何對毛皮進行命名等,但對毛皮種類的鑒別方法沒有提及。而GB/T16988—1997標準僅介紹了羊毛和兔毛的顯微鏡鑒別法,而市面上出現較多的如水貂毛皮、狐貍毛皮、貉子毛皮等的鑒別方法沒有提及。檢測標準的不足,造成了毛皮市場的混亂,導致大量的毛皮產品未經檢驗便流入市場。
目前,國內外也在積極研究毛皮種類的鑒別方法,最常用的還是宏觀觀察法以及顯微鏡觀察法。但這些方法主要依賴于檢驗人員對動物毛皮的認知及經驗,檢測結果的主觀干擾性很大,對于一些形態較為接近的毛皮或經過特殊處理工藝的樣品鑒定,還存在著很多的疑點和難點,市場上也經常出現“以次充好”、“以假當真”的現象,對消費者及其整個行業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動物毛皮種類的鑒別一直是廣大消費者及質檢部門關注的焦點。
我國皮革毛皮標準體系急需完善
中國皮革協會意識到中國皮革工業在以后還有可能遇到來自于出口目標國的技術性貿易措施。2003年1月,制定了《真皮標志生態皮革產品規范》,并在中國骨干制革企業中試點推出首批真皮標志生態皮革企業。
全國皮革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了GB20400-2006《皮革和毛皮有害物質限量》國家標準,對皮革中可能存在的甲醛和能產生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進行了限量規定。該標準是強制性標準。
這些產品規范和國家標準為加強制革行業約束,促進制革行業的生態環保意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皮革檢測方法標準與國際同類標準的差異:ISO/TC120皮革技術委員會起草、發布的ISO國際標準有60多項,中國皮革檢測方法標準有40項,其中3項為等效采用,25項為修改采用國際標準。最近幾年,我國注重檢測方法標準同國際標準的接軌,檢測方法標準的采標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需要不斷適應世界皮革工業發展的需求,加快對舊方法標準的修訂和新方法標準的制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