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市場份額不斷上升 利潤卻現負增長
今年上半年零售業的增收不增利現象,有了新解。
在對全國50家重點零售企業上半年銷售數據統計中,顯示只有6家企業銷售增幅出現負增長,44家企業實現了增收,這說明零售企業的市場份額還是呈增長態勢;然而在盈利方面,卻有近一半零售企業出現了負增長,這又是何種原因導致的?
其中不乏有華潤萬家、聯華超市這樣的領軍企業,也有人人樂、三江購物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民營明星企業。
從根本上講,是零售企業已經認識到了市場變化帶給自身傳統經營模式的威脅,盈利下滑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零售企業開始加大在業務轉型、創新,門店升級改造等方面的投入。
大企業在轉型
從上半年的表現來看,以百盛百貨、華潤萬家、華聯綜超、武漢中商等上市公司為代表的大型企業都出現了盈利數據的下滑。
百盛集團日前發布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其銷售總額增至89.79億元,增幅4.9%,但集團純利下降38.0%至3.25億元。僅是去年以來開設的四家新店,虧損就達5900萬元。
因此,我們也看到了近一年來百盛集團接連在華關閉了4家門店。實際上,百盛集團在北京的門店目前的處境也越來越尷尬。“位于北京東四環的百盛由于客流少、租金相對較低,一度遭到了業主方的清退。”知情人士透露,雖然百盛集團隨后對旗下門店進行了一系列調整,但效果并不明顯。
“頂著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百貨企業的光環,百盛百貨這些年在經營上并沒有多大改變,如今的市場是群雄并起,百盛如果想繼續保持自己的市場地位,恐怕只有轉型創新這一條路了。”上述知情人士認為。而按照百盛集團的計劃,到今年年底其還將新開5家門店,但愿這些新開門店能夠體現出百盛集團的變。
與以百盛集團為代表的一些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反應太慢相反,還有一些企業在求變的過程中出現了操之過急的一刀切。
8月28日,華聯綜超發布的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4.38億元,同比增長3.77%,利潤只有2991.87萬元,同比下降6.33%。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華聯精品超市有限公司虧損嚴重,凈資產約為負6824萬元,凈利潤虧損141.62萬元。
2007年,為了實現差異化競爭,華聯綜超首先在北京高端百貨新光天地開出精品超市“BHG Market Place”。隨后,華聯綜超將旗下相當一部分門店升級為高端超市,由于忽略了商圈消費特點,使一些高端超市店面臨一個尷尬的境地——表面看上去光鮮,卻虧損嚴重。2012年11月初,華聯綜超在沈陽惟一家精品超市宣布停業。
對此,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表示,華聯綜超的精品超市經營不善的原因主要是:選址在高端百貨或者購物中心,租金貴,但客流并不多;二是商品結構不合理,進口商品品類過多,且價格昂貴,不親民。
實際上,包括華潤萬家、聯華超市在內,銷售增長放緩甚至下滑,在開展創新業務方面費用支出增大,是這些企業在轉型創新過程中出現利潤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同時也表明這些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沒有找到適合的方式方法。
當然,也有一部分企業在上半年取得了銷售、利潤雙豐收的成績。
{page_break}
在步步高日前發布的半年報中顯示,銷售、利潤雙雙實現兩位數同比增長。“這與近兩年來步步高在主營業務上的優化調整、多業態發展上的提前布局以及正確的區域拓展選擇等都是分不開的。”步步高董事長王填認為,這是步步高業績能夠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
關閉不良門店、進行門店升級改造、涉足多業態經營,這些都是導致企業銷售增長放緩、凈利下滑的共同原因,不同的是一些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沒有找到正確方向走了彎路,一些企業卻抓住了這樣一個轉型的時機。
小企業忙升級
面對市場環境變化,以區域發展的中小型企業也在進行著轉型、升級的探索。
“當前環境下,不是門店、企業賺了多少錢,就說明企業有多優秀,對于我們來講,能夠健康的活下來,找到持續發展的道路,要更重要的多。”在不久前結束的第十一屆全國連鎖商業戰略發展研討會上,一家區域型零售企業的老板曾這樣說。
也就是說,中小企業同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迫切性。要么在區域發展中涉足多業態、多元化業務發展,要么把現有的超市業務做好。而對于大多數小企業來講,通過門店的升級改造把連鎖零售業務的經營水平提上來,更具可操作性。
潤生百貨是廣東東莞的一家零售企業,以百貨、超市為主營業務,銷售規模在10個億左右。這家企業在保持開新店的同時,將更多精力用在了對老店的升級改造上。
其中,該公司最新改造的位于東莞一個小鎮上的超市,取得了明顯效果。這是一家開業8年的老店,主要競爭對手是附近的一家百貨店。該店一共三層,一層為外租區,二層為超市,營業面積3300平方米,三層為百貨區域。“通過在商品結構、賣場布局調整以及設備的更新后,該店的毛利率增長了46%。”負責該項目的潤生百貨董事副總經理蘇杰告訴記者。
河南濮陽量販也將企業的重點工作放在了門店的升級改造上。最近,該公司接手了一家1600平方米的物業,原來是一個小型菜市場。經過濮陽量販的改造、重裝開業期間,該店的日銷售一度飆升至103萬元。
隨后,該店成功改造的消息在業界不脛而走,甚至一些企業老板對此店的不俗業績表示出了極大興趣。在成功開業后,一些業內專家也曾前往該店參觀,“這家門店成功的關鍵就是很好地研究了商圈的消費者結構,并充分在賣場的布局結構、商品的組合以及營銷方式上得到了體現”。
{page_break}
現在是零售業最困難的時期,大企業寧愿背著虧損的包袱也要進行業務轉型、創新,區域型小企業雖然大部分還無暇顧及新業務的開展,但對現有零售門店經營水平的改造和提高,也已經開始舍得投入了。
“進行改造會加大企業費用支出,不進行改造將無法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甚至使企業在‘溫水煮青蛙中’喪失市場競爭力。”陳立平教授認為,零售企業門店的升級改造是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這主要是由顧客消費習慣的變化,市場環境的變化、創新門店不斷出現,許多零售企業的門店開始老化等因素決定的。
是用今天的負重前行換來明天的持續發展,還是守住現在的凈利等待明天市場的汰換?從上半年零售業的表現來看,絕大多數企業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時評:傳統零售企業急需調整發展模式
胡宗利
正處于低迷狀態的傳統零售業又遇到了新考驗,中國傳統零售業凈利潤多年來首現負增長。
來自德勤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去年超市樣本店鋪的日均客單價雖然有所上升,但來客數并未增加。1.5萬平方米以上、1萬-1.5萬平方米,以及0.6萬-1萬平方米三種體量的超市來客數分別下降了2.7%、6.9%和6.5%;百貨店來客數同樣出現了下降,1萬-1.5萬平方米、1.5萬-3萬平方米,以及3萬平方米以上三種體量的店鋪來客數分別下降了12.4%、9.1%和8.9%。
而從2012年零售行業上市公司年報數據來看,其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了12.2%和-7.7%,營業收入增速明顯回落,凈利潤多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傳統零售業正面臨不同形式的挑戰。首先是零售業人工、物流等各類成本居高不下,行業利潤受到嚴重擠壓;另一方面,電子商務正通過低廉的價格、便捷的支付系統、送貨上門等周到的服務迅速搶占傳統零售市場份額。
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零售企業或主動或被動調整發展模式,以期在不斷變換的市場環境中生存發展。不少零售企業陸續趨向以全渠道零售形式運作,零售商通過各種渠道與顧客互動,包括實體店、互聯網、移動終端、社交媒體、直郵和目錄等,將消費者在各種不同渠道的購物體驗無縫鏈接,同時使消費過程的愉悅性最大化。
調研顯示,在擁有智能手機6個月后,消費者在賣場購物時使用移動應用的概率會增加40%。這種購物行為的改變極大地影響了店面銷售的轉化率和平均訂單大小。通過對比傳統商家和那些為自身實體店專門定制有移動應用的商家,后者的客戶轉化率會比前者高出21%。
這些數據反映出移動應用對消費者和實體店的影響是巨大的。未來移動應用對店面銷售的影響還會成倍增長。
這對傳統零售企業來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