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陽:中國不能因噎廢食 仍要堅持出口
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主辦的《大國大時代——中國經濟報告會》近日舉行,沈丹陽、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趙忠秀等來自官方、學界嘉賓在報告會上就當前國內外貿易熱點話題展開討論。
“中國入世十年了,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全新時期,也是一個戰斗時期,實際上是貿易規則的重塑時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趙忠秀說。他認為,中國過去是個學生,在不斷學習和熟悉市場經濟規則,并且努力踐行,“成績考試得了優”。但是在貿易規則重塑時期,身份角色都開始有新的轉變,就必須要遵循“上天”、“入地”規則——“上天”要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入地”則要夯實微觀基礎,那就是企業。
全球價值鏈效應擴張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的報告中,2013年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的經濟份額第一次接近50%,并且這預計還將成為一種趨勢。但是最近很多新興經濟體也遇到麻煩,美國撤除共同體之后導致資本出逃,導致很多發展中國家陷入困境。
實際上,中國的生產能力和消費都在擴張,只是擴張方式已經轉變。大型的企業不斷創新,掌握核心技術,但是把生產工作交給別人來做。例如中國大量的企業加工貿易,實際上相當于有體力、有生產,只是資源并不多,所以才需要進口鐵礦石和原油。這樣中國的貿易結構排列才呈現出進口排在第一的就是原油,第二是鐵礦石。
最近兩會熱議的一個話題就是霧霾。事實上這個關鍵詞已經從2013年延續到了2014年。2012年中國的碳排放占全世界接近30%,但專家做出的分析顯示,其中有1/4是消費產生的。歐洲雖然生產占比減少,但是實際消費也在增加。所以由消費導致的人均排放其實一直在上升,只不過中國是把“碳留給了自己”??偨Y看出,中國軀干性企業在價值鏈的結點還需要上升,最后目標是變成大的企業。無論“引進來”還是“走出去”的企業,無論是加工貿易還是一般貿易,都是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一個結點,都需要更加考慮全球效應。
出口改善供給面,內需提防債務危機
“服務貿易這個關鍵詞中,中國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我們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比率大約是15:100,相當于只有6千億的服務貿易。但在美國,這個數字超過了30%。所以我們要從大國看向強國,從量變到質的轉變,過程還是很長。”趙忠秀如是說。
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在報告中表示,“十二五”末期,我國貨物出口世界占比可能是13%以上。2025年或最晚十五五期間會達20%,將和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基本相當。出口強度達世界中位線水平。
自從2009年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從要素增長到結構轉變開始,經濟的潛在增長就開始下降。“這不是你搞幾萬億投資刺激下經濟就可以了,真正癥結在于提高潛在增長率,也就是要改善經濟的供給面。”裴長洪說。
盡管中國進出口貿易速度在明顯放慢,甚至只有一位數增長,但它仍然高于世界貿易的速度。即便在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是負增長,出口市場份額卻依然還是在提高。裴長洪認為這說明一個規律,即增長速度可以剝奪,世界占比沒有剝奪。“外貿和GDP不一樣,不能放進去比較,中國外貿增長的合理區間只能參照世界貿易。如果出口高于世界貿易四到五個百分點,中國就能達到世界占比穩步增長目的,這才是中國貨物出口貿易增長的合理區間。至于外貿的供給改善,一方面是要擴大貨物進口,要針對不同類型的產品,沖擊品、資本品、中間品和消費品。比如沖擊品就是糧、棉、油這類產品,進口最快,關稅也很低,但糧棉油要合理進口,因為中國土地太少。”
改善出口的另一方面,也要提防內需的債務危機。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朱振鑫認為,利率攀升在中長期來看,一定會造成中國式的債務危局。
“我最近頻繁接到兩種電話。第一種電話就是賣房子,過去兩年這個是從來不會出的,你去看房都排不上號,現在都到了這種地步。另一個還有一個變化就是推銷理財產品的,還有短信,收益率最高的有7%以上的,這實際上就是金融危機一個直接的體現。”朱振鑫認為,危機到來第一個受影響的就是房地產行業,“美聯儲和日本央行加息首先刺破的都是房地產?,F在我們可能即將迎來第三波房價波動的風險,很多地方取消了房地產貸款的優惠,然后上調了首付的比率,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變向的加息。理財反映了現在資金的成本在攀升,就是說我們償債的負擔在增重,原來房價的上升抵消還款壓力,但現在不是了。這種風險持續下去的話可能就造成債務鏈條的斷裂,同時直接就傳導到金融企業,金融企業最脆弱的地方,第一個就是中小型的商業銀行,第二個就是信托公司。”
擴大出口,重視競爭新優勢
“國內外的許多學者認為,由于我國投資率多年維持在45%左右,出現了巨大的產能過剩。那么在國內消費不足以吸收這些產能的情況下過剩的生產能力只能向外尋找出路。彌補高投資帶來的產能擴大理論上看似可行,實際上面臨復雜和棘手的問題。外需下降與消費增長并非此消彼漲的關系,一些人以為外需過旺影響了內需。”
在談到中國外貿如何競爭新優勢方面,沈丹陽認為,只有進一步擴大開放,才能推動對外貿易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從成本和價格的優勢向綜合競爭優勢轉變。“首先要堅持出口,其次要繼續保持進出口的平衡發展,第三要質量效益,第四要努力形成對外貿易形成競爭新優勢,核心是技術、品牌、質量、服務要綜合形成一種新的優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