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服裝出路:從生產優勢轉向品牌優勢
曾幾何時,服裝行業曾是中國制造強大的標志,為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外匯收入。然而,中國服裝企業的發展在走過一段前所未有的騰飛之路后,危機日漸顯現。中國的服裝企業持續地處于全球服裝產業鏈的低端,僅僅賺取微薄的加工費,成為中國服裝企業永遠說不過去的痛。近年來東南亞地區服裝加工業遠勝中國的低成本優勢,更加劇了中國的服裝加工企業的危機。中國服裝企業的未來之路該怎么走?
“這件售價15,888元的世界品牌西裝,是我們生產的。我們自己進面料、制成品之后,賣給這家世界上最出名的服裝公司的價格,連888元的零頭都不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裝加工廠老板苦笑了一下,對記者說。
對此,山東如意集團下屬的三峽技術紡織有限公司的一位高層也有同感。盡管中國的消費者乃至全世界的消費者都以為,像阿瑪尼、杰尼亞等國際一線奢侈品的面料都來自藝術之都的意大利,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面料來自包括這家紡織公司在內的中國紡織企業。更有甚者,不少國內服裝公司推崇阿瑪尼等品牌,花高價從海外進口同款面料,卻不知道這些面料就是企業中國出口過去的。這種不知不覺中進行的出口轉內銷,只是無謂地提高了面料的價格,讓海外企業不費絲毫之力賺了差價,增加了國內企業的負擔。
“公司生產的面料,從每米從數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其中阿瑪尼所采購的面料單價是每米800元。其實,這并不是我們公司最好的面料”。這家企業的負責人表示:“有些國際品牌會選擇采購價格更低的面料,甚至低于一些國內服裝品牌企業。”
除了面料產自中國,世界奢侈品牌服裝的輔料也大都來自中國。為了打上“made in Italia”這幾個單詞,“一些奢侈品牌的一整套衣服中,很可能只有幾枚紐扣是意大利本地產的,其他的輔料統統是中國制造。”一位業內人士稱“這些全部輔料的價格,大概有二三十塊錢的樣子”。
而衣服的的加工,則更是毫無疑問地在中國完成。東莞這些地方有著無數的服裝加工廠。一家外貿西裝加工公司的李老板給記者算了這么一筆賬:他們每加工一件品牌西裝,收取的加工費是一件80元。他的同行們的價格也差不多這個樣子,絕少有超過100塊的。幾百塊的面料,不到100塊的加工費,再加上二三十塊的輔料,這就是一件阿瑪尼西裝的成本價。阿瑪尼為中國的制造、加工企業支付了不到1000塊錢,拿到了成品在中國銷售,售價卻是在10,000塊左右。
看著記者驚詫的表情,李老板神秘地說:“給你透露一條我們服裝行業業內公開的秘密吧。你知道紅豆集團也給阿瑪尼做代工嗎?LV的不少產品,是和凡客誠品從一個車間出來的。”
可是,為什么同一條流水線上下來的產品,價格之差有如云泥之別呢?對此,《山東服飾》執行主編段嘉潤很是遺憾,“以山東為例,山東的服裝企業不可謂不多,但是能夠拿出來、叫得響的品牌卻是寥寥無幾。當前僅山東一個省,年銷售額過2000萬元的服裝企業就有1400余家,但擁有自主品牌的服裝企業僅有200多個,至于能被消費者記住、不被當成是地攤貨的服裝品牌,也就舒朗、新郎這幾個了。”
業內專家指出,中國的紡織行業規模巨大,配套完善,設施先進,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品牌服裝消費國,完全有能力打造一流品牌的服裝企業。但是中國的一些企業觀念相對保守,滿足于為世界品牌代工、賺取加工費,對自己打造品牌的欲望不足。記者就日前沸沸揚揚的“如意集團為阿瑪尼代工損失八成利潤”一事,向山東如意集團進行證實。對此,如意集團表示,企業將繼續當前為其他品牌做代工的工作,并沒有打造自己服裝品牌的計劃。
不過,靠著為其他國際品牌代工就可以賺大錢的日子,似乎不會很久了。
就像一個幽靈,除了長久地徘徊的產業鏈的低端之外,更大的危機也在日益威脅著中國的服裝企業。零售巨頭UNY計劃在2014年完成在華服裝生產比例從74%降至65%的工作,而將在泰國生產比例從9%提高至13%;日本三陽商會在緬甸新設的工廠也已在去年開始投產,三菱商事更是計劃在2016年之前,在印度尼西亞投入60億日元新建7家合資工廠,以向日本和歐美服裝企業提供貼牌生產。
“在東南亞、孟加拉國這些國家開設工廠的成本比在中國要低,而且低了不少。”三陽商會的一位負責人表示。三陽商會計劃,三年后三陽的生產比例要發生明顯的改變,中國所占份額將由當前的55%降至45%,減少的10%轉移到緬甸。三陽商會開始在緬甸生產一種女裝品牌羽絨服,這種在日本的銷售價格接近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400元)的羽絨服,在緬甸生產,比在中國生產相比可以降低5千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400元)的成本。三陽商會還計劃將男褲等其他產品的生產也轉移到緬甸去。
之所以向孟加拉國、緬甸轉移,首要原因便是中國的人力成本持續增長,而孟加拉國、緬甸等國的人力成本穩定且遠低于中國。甚至不少中國企業也將國內的服裝廠轉移到了東南亞。南通新高是最早到孟加拉國開設服裝廠的國內公司之一,該公司董事長唐群這樣介紹孟加拉國的人力成本之低:“孟加拉國的人力成本非常低,月薪只有70到100美元(相當于人民幣430元至614元),幾乎是國內服裝工人的五分之一。在孟加拉國生產的襯衫,可以做到18美元一打(12件)還賺錢,如果再國內生產那肯定是要賠錢的。”由于這些國家的人力成本低,即使加上物流、關稅等費用,進口到國內再銷售,整體成本也要比國內生產低15%以上。“不要小瞧了這15%的利潤,這對于國內服裝加工企業可是極大的誘惑。因為服裝加工本來毛利率就很低,有的甚至還不到3%。”一位行業專家介紹。憑借廉價勞動力優勢,孟加拉國已經成為僅次于中國的全球第二大針織品出口國。這簡直就是1980-1990年代中國服裝加工業迅速興起的再現。
除此之外,東南亞欠發達國家還有著遠比中國優惠的地租,以及更穩定的工人來源。“盡管現在服裝工人的月薪已經上漲到2000-3000元,企業還有四險一金和食宿等方面的投入,但就是這樣,很多企業依然招不到工人。”一位中國服裝廠老板這樣抱怨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