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加速整合產業鏈
20世紀80~90年代末,我國紡織業進入快速成長階段,典型特征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大批民營、外資企業進入;產品以大宗紡織品及成衣為主;大量產品出口,紡織經濟向外向型經濟發展;生產布局由分散布局向區域集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中國紡織業憑借廉價勞動力優勢經歷了一個迅速擴張的時期。據德國Werner International Inc公司對世界紡織業勞動力工資成本的統計,在2000年秋調查的54個國家中,中國列第48位,勞動力工資成本僅為日本的2.6%、美國的4.8%。
進入90年代中期,我國憑借勞動力等成本優勢,迅速承接了來自于亞洲四小龍等地區的紡織業中低端產能轉移,但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同質化競爭導致供需失衡,且當時多數國企包袱沉重、資金緊張、設備老化,全紡織行業連續多年虧損。后經過國退民進,隨著紡織民企的高速發展,至90年代末,紡織業整體已接近盈虧平衡點。紡織工業是當時我國的大產業,并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1999年紡織工業出口順差320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順差的70%。據2000年統計,紡織業產業工人1300萬,占全國產業工人13%,固定資產占全國的11.4%。
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國際競爭優勢相對突出的紡織業,2004年我國紡織業的總產值的占比、產業工人的占比、企業單位數的占比均達到了該階段的頂峰。
2005年考慮到國民經濟的整體利益,中國企業為建立全球紡織品貿易新秩序做出了“犧牲”,我國出口關稅的主動提高,緩解了短期貿易的正面沖突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但紡織業進入了調整階段。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力成本呈現出快速增長之勢,紡織業的勞動力成本也一路走高,與發達國家及國際平均水平相比,尚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但與亞洲的主要競爭對手相比,中國的工資成本已經不具有優勢。2002年中國紡織業平均工資水平已達到印度的1.12倍,巴基斯坦的1.86倍,這兩個20世紀90年代后期崛起的國家正日漸成為中國在低附加值、大眾化紡織服裝產品上最強勁的對手。
2007~2008年,雖然歐洲、美國對我國紡織品的設限相繼到期,但以勞動力成本為代表的相對優勢不斷弱化,削弱了我國紡織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暫緩了人力成本上漲的壓力,但2011年的“補償性”工資上漲,加之員工福利等規范化間接提高了勞動力成本,我國紡織業受越南等國家的沖擊越來越大。
2012年以來,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環保等政策性壓力加大,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中低端產能加速轉移至東南亞國家。2013年越南紡織品出口額達230億美元,占越南GDP總值的15%,為越南解決300萬人就業,紡織業成為越南傳統支柱產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