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紡織業嚴格意義上屬于衰退產業
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有:1)需求因素,如投資結構、個人消費需求等;2)供給因素,如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金供給、生產技術體系等;3)對外貿易因素,如進出口貿易、國際技術轉移等;4)此外,經濟制度因素、環境因素等。
產業生命周期曲線是產品生命周期曲線的包絡線,通常情況下產業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各階段具備不同的特征:1)導入期,企業數量少,集中程度高;技術不成熟,產品品種單一,質量較低且不穩定;市場規模狹小,需求增長緩慢,需求的價格彈性也很小;產業利潤微薄甚至全產業虧損;進入壁壘低,競爭程度較弱,產品定價各自為政;2)成長期:大量廠商進入,產業內部集中程度低;生產技術日漸成熟和穩定,產品呈現多樣化、差別化,質量提高且穩定;市場規模增大,需求增長迅速,需求的價格彈性也增大;產業利潤迅速增長且利潤率較高;進入壁壘低,內部競爭壓力大,競爭形式主要表現為價格競爭;3)成熟期:產業集中程度高,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壟斷;技術較成熟,產品無差異化,產品質量較高;市場需求增長速度明顯減緩,需求的價格彈性減小;產業的利潤達到很高的水平;進入壁壘高,主要體現為規模壁壘,競爭手段轉向非價格手段;持續時間較長,是產業發展的穩定階段,若有技術創新,則會有更長期的持續增長;4)衰退期:廠商數量減少;需求逐漸減少,銷售下降;利潤降低;新產品和替代品大量出現,原有產業的競爭力下降。
對一般產業而言,其生命周期可以被劃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成長階段。從產業成長性的角度,又可劃分為七大細分產業階段:(1)幼小產業:在開發初期因生產規模過小、成本過高、技術不成熟而不能享受規模經濟的好處并缺乏國際競爭力的產業;(2)新興產業:正處于成長期階段的產業,表現為產業總體的市場需求并不大,但增長率卻非常快。即使短時期內在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但從更長的時期看將對整個產業結構產生較大的作用;(3)朝陽產業:新興產業進一步發展,進入技術不斷成熟、平均成本不斷下降、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的時期;(4)成熟產業:呈現出成長性放緩,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比重較為穩定的特點。成為支柱產業是新興產業進入成熟期的標志;(5)衰退產業:由于技術逐漸老化、市場需求逐漸萎縮、平均成本不斷上升引起規模收益逐漸下降、產業規模逐漸縮小并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下降的產業;(6)夕陽產業:衰退產業繼續衰退下去,得不到政府的有關扶持,也沒有某項技術的重大突破來改革原有的技術條件而即將退出市場的產業或產業群;(7)淘汰產業:由于技術老化、需求萎縮、成本上升、長期虧損而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而退出市場的產業。
通過梳理紡織業的發展歷史,2004年是我國紡織業發展的頂峰階段,自2008年起,紡織行業的運行環境出現了較大的變化,(1)從需求端來看,紡織業作為傳統的出口強勢產業,近幾年來,隨著以勞動力為代表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在越南等東南亞低成本國家的分流作用下,出口優勢不斷弱化,低端產能面臨轉移的大趨勢,從外貿出口數據來看,成衣出口額的增加、化纖和紡織品的進口額不斷增長;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國內快速的工業化帶來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國內消費市場快速擴大,內銷市場更容易進入;(2)從供給端來看,目前中國的紡織業具備更寬泛的紡織品和成衣生產,化纖、家紡、產業用紡織品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3)從行業的規模收益來看,紡織業規模收益逐漸下降,紡織產業規模逐漸縮小并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下降;隨著紡織產品需求增長減速,紡織產業投資收益率持續低于各行業的平均值,并呈現下降趨勢。考慮到目前中國紡織業因成本不斷上升而引起規模收益逐漸下降、產業規模逐漸縮小并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下降,我們認為紡織行業嚴格意義上應歸屬于衰退產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