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奢侈品品牌有什么不好 有一種失去叫做已經擁有
這里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有一種失去叫做已經擁有。
朋友一起吃飯,談論起如今消費人群諸多的生活方式正在轉變:手握百元大鈔的人都改用信用卡;蘋果系統打敗了諾基亞;手機拍攝讓數碼相機只能靠準專業機維系;拉卡拉和互聯網金融減少了人們去銀行的次數;特斯拉讓寶馬奔馳顯得落伍……
同樣,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在催生一些服飾品牌進行功能革新,比如:帶卡包出行的頻率明顯比錢包多;小得只能裝手機和鑰匙的手袋變得越來越流行;男士的包必須有足夠的空間去容納ipad;出門穿正裝的次數越來越少……
這些都是時尚圈平靜的水面下激發出涌動的暗流,很多奢侈品牌也力求不斷擴張其產品線,讓奢侈品與大眾消費品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隨著門店的增多和消費人群從小眾高端走向多樣化,很多人對奢侈品的憧憬和狂熱被潑了冷水。今年,奢侈品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勢頭出現了“急剎車”,在經歷了諸如蒂凡尼和阿瑪尼等高端奢侈品牌的“質量門”之后,對于購物體驗的不滿和售后保養維修方面的不稱心也隨即成為熱門話題,人們對奢侈品的“高燒”正在消退。
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經歷了中國時尚品牌的從無到有、品牌認知從小到大的變化,其對消費奢侈品也逐漸從盲目狂到熱多了一點冷思考。
如今,在正品店購買奢侈品的人比較少,在這個信息通暢網購發達的時代,海外代購在價格的巨大落差中間暢快地呼吸。據了解,很多人的奢侈品都是通過朋友或者電商海外代購而來,部分消費者也會選擇去郊外的奧特萊斯血拼,很多人都通過機場的免稅店購買化妝品。與此同時,貝恩咨詢的報告顯示:2013年,在中國人購買的奢侈品中,有67%是在海外消費。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并沒有奢侈品在進駐之初所設想的那么忠誠。有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雖然在對品牌的選擇上集中在某幾個品牌之間,但是選購過程會考慮諸多因素,貨比三家。
然而,這個時代所有購物者都會做好一個心理準備:剛剛買到手的新品過了兩個月就以7折甚至更低的價格放在貨架上。比如最近因為連續第4個季度銷售業績下滑而正在經歷轉型的輕奢品牌蔻馳,雖然下決心請來了西班牙知名皮具品牌羅意威的前創意總監Stuart Vevers加盟,但其自2000年推出的“唾手可及的奢侈品”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想要在短期內贏回跌下去的品牌“身段”,似乎略顯乏力。
不是奢侈品品牌有什么不好,而是太多奢侈品把消費者培養成為了解“奢侈”的人,有一種失去叫做已經擁有。奢侈在這種親昵的關系中喪失了本來的神秘感,距離產生美的神話一旦破滅,那么奢侈品品牌要面臨的就是和本土市場上其他高端定制品牌的競爭狀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