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零售企業近八成收入下降
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商品零售額累計同比下降0.7%,與上年的增速差距為10.2個百分點,全年12個月中有7個月的零售額同比呈現負增長,全年累計零售額同比下降的企業家數為38家,較上年增加了23家,在統計樣本中的占比接近八成。
去年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主要商品中,食品、服裝、化妝品和日用品類商品的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5%、0.9%、2.1%和3.6%,相比2013年分別低了10.3、3.2、7.1和3.9個百分點,延續了增速放緩的趨勢;金銀珠寶類商品受2013年增速較高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零售額同比下降9.5%,與2013年增速相差36.8個百分點;家用電器類商品銷售受房地產市場低迷表現的影響,零售額同比僅增長0.4%,較2013年增速大幅下滑13.6個百分點。
一方面,嚴控公務消費的影響依舊存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沖擊沒有減弱;另一方面,宏觀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房地產市場低迷等負面因素進一步加大了實體零售企業銷售增長的困難;同時,傳統促銷手段在拉動銷售增長上的作用和效果在不斷減弱。
客流難以提升、銷售持續下滑、競爭力下降等使得大型實體零售企業2014年紛紛加速轉型,而在轉型的過程中出現了“關店潮”。根據統計,2014年全年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門店數相比2013年減少了11.6%,降幅比2013年擴大5.5個百分點。
相關鏈接:
又到了一年一度零售企業爭相發布去年工作成績的時刻。根據筆者與商業企業負責人溝通所了解的情況,盡管宏觀經濟環境不佳,“三公”消費受限,但在各種促銷活動,甚至是商場不計成本的營銷之下,零售企業大多能交出一份與上年持平的銷售成績單。
從這一點,在中國零售業寒冬,在京東、阿里巴巴相繼上市,不斷“搶頭條”的大背景下,店商們的日子過得不算小康,但也足夠溫飽。銷售數字只是衡量一家零售企業的一個指標,與銷售數字相比,凈利潤比銷售數字更能說明企業的經營狀態。
盡管有的北京主流大型百貨上市公司的銷售額已經超過百億元,甚至達到200億元,規模位居行業前列,但實際經營利潤僅在億元。這意味著,零售企業的銷售持續攀升,但更像是替別人做嫁衣。這種情形像極了大打價格戰的在線旅游大佬和電商巨頭。
某大型百貨負責人坦言,為了沖擊銷售數字,商業企業往往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在該商場最近的某檔促銷中,消費券的比例高達一半。商場擁有了熱鬧的購物氛圍,卻沒有真正實現經營突破。
銷售額的攀升和微薄的利潤表明,寒冬之下,零售企業還沒有找到渡過危機的模式。而且,從筆者與零售企業負責人溝通情況看,這些企業負責人對于目前的零售新常態還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這種有些迷茫的狀態比行業危機恐怕影響力更大。
即便是利潤不菲的零售企業也不意味著高枕無憂。以國內某大型綜合超市集團為例,從2013年的銷售業績看,這家企業的凈利潤近一成,這在超市領域是個不錯的成績。然而,細看年報發現,其中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于政府的相關補貼。
可以預見,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零售企業不會再有依靠購物卡、公款消費這些坐等上門的生意。在這種新常態之下,零售企業需要創新的不是銷售數字的增加,而是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