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約為1400億美元
商務部發布的最新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約為1400億美元,超過利用外資總規模約200億美元。隨著中國躍升為“凈資本輸出國”,企業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乃至價值鏈的重構節奏加快。
山東新華錦集團相繼在美國收購了兩個知名品牌和兩家營銷公司,形成了設計、生產、品牌、銷售一體的產業鏈。并在柬埔寨建立了加工企業,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生產轉移出去,在全球形成高中低檔分工明確的產品布局。
山東省商務廳王華廳長表示,資本輸出伴隨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提速,山東主動布局價值鏈的企業近年開始增多。除了基于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相較低廉的要素成本,一些企業則為尋求品牌、技術和市場而到歐美建廠。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和北卡羅來納州是美國的紡織中心,這里擁有一大批技術熟練的紡織工人。經過三四年的求索,如今近20家中國公司在這里投資建廠。浙江科爾集團就是其中一家紡織企業,2013年在這里投資了2.18億美元。
浙江中馬集團總經理金傳信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公司需要更靠近客戶,以簡化物流程序并縮減運輸成本。“隨著產業成熟到一定程度,生產自然會跟著市場走。”美國紡織產業中心工人薪資相對較低,而且有暢通的物流和融資渠道。
隨著資本走出去,貿易雙流向趨勢也漸趨明晰:中國依賴第二大消費市場的魅力,吸引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建工廠,適合中國消費口味的產品就地銷售;而中國企業投資國外,布局國際營銷網絡,也是為了更加接近客戶。
20多年前,中國企業鑲嵌在跨國公司的產業鏈上,以微薄的利潤為國際品牌代工,全球價值鏈驅動了中國經濟增長和改革紅利的釋放。然而,從上游的研發到下游的營銷,企業并沒有主動權,在全球產業鏈中,研發、營銷和零售環節的利潤占整個產品利潤的90%左右,而生產制造和貿易環節只能獲得國際貿易產業鏈10%的利潤。多位專家分析,以前是依賴低廉成本鑲嵌在跨國公司的鏈條上,貿易的溢出效應低,全球價值鏈也不一定能夠帶來技術轉移和進步,往往陷入低附加值領域被低端鎖定。
現在則是基于生產鏈的布局,在境外建立研發中心,營銷自己的品牌。盡管這種趨勢還只是涓涓溪流,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則判斷,這種溪流將會匯集江河。他對《財經》記者表示,就像歐美日乃至亞洲四小龍經歷過的一樣,中國優勢產業也開始到了向外轉移的階段。如果我們在東南亞、非洲等幾個地區把以中國企業為主導的全球價值鏈或生產經營網絡搞起來了,幫助當地提升工業化水平,肯定比向當地出口商品更受歡迎。
東莞華堅公司這家制鞋企業自2011年在埃塞俄比亞投資,很快成為當地知名企業。“華堅的實踐也證明中國傳統制造業諸如紡織、鞋帽、眼鏡等向非洲轉移的經濟合理性。”林毅夫說。如今,華堅公司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郊區“東方工業園”擴大生產,華堅已成為埃塞俄比亞最大的出口企業,當地皮革品出口增長57%。公司已經雇傭了1600人,每天為GUESS等國際品牌貼牌生產幾千雙鞋。
布局價值鏈有龍頭企業和追隨企業兩類,在埃及、意大利、法國等國家,由一家龍頭企業帶領,一批與之配套的中小企業追隨出去,形成了產業集群式生產基地。這些基地轉移了部分中國的出口。這類似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日本企業實現投資、生產、銷售、服務的全球化布局,大部分產品并非本國生產、出口。這使得日本的外貿數據并不高,但跨國企業獲得的大部分利潤流回了國內。同時,日本企業利用日元升值機會大舉收購歐美工廠,構建全球價值鏈,并成長出更多的橫跨生產、服務、金融的綜合商社。
雙邊及區域合作的加快也影響著全球價值鏈的走向。中國目前已簽署的自貿協定達12個之多,涉及20個國家和地區,這些都是布局產業鏈的新藍海。
據商務部統計,過去十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年均增長19%,比同期中國外貿年均增加4個百分點。
王華廳長表示,依托“一帶一路”和中韓自貿區,山東對32個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47個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進出口增長保持了快速增勢。2015年將簽署中韓自貿協定,意味著將在20年內取消90%以上商品的關稅。韓國已與美國、歐盟等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大部分關稅已撤銷,通關也便利,在韓國生產產品的產地可以注明韓國。在韓國新萬金經濟區就已經出現區域內的優勢嫁接。新萬金是韓國政府面向中國而計劃開發的開發區,中韓企業將在此合作新材料、新再生能源、生命健康產業等高成長高附加值產業。為此這里也被稱為“中國谷”。
值得關注的是,只有與國內價值鏈條的培育與配套嫁接,境外生產鏈方可伸遠。
一些專家指出,正在中國推行的商事改革和創新驅動,有利于建立統一公平的市場體系,培育國內統一大市場并提升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企業能力。中國亟待實現國內價值鏈與全球價值鏈的高效對接。
實際上,基于資本、投資與貿易的融合,以及“三江交匯”的“產能”輸出趨勢,貿易的形態不再單純是出口加工或代工出口,貿易的國內國外界限以及投資貿易邊界雜糅模糊,價值鏈也并非是單一的“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而是價值鏈縱橫交織的全球網絡化布局。
盧進勇提出,目前,中國境外直接投資在價值鏈(產業鏈)方面還存在三個脫節:國內與國外產業上下游脫節(多數境外企業是單打獨斗、散兵游勇)、投資與貿易脫節、境外網點建設與公司核心業務和主導產業脫節。同時存在“三個缺少”:缺少由中國企業主導構建的全球價值鏈、缺少中國跨國公司與著名品牌的引領、缺少對外直接投資實現的產業內與公司內貿易。他認為,目前還只有一小部分中國企業開始注意打造全球價值鏈,如中石油、中石化[微博]、寶鋼集團、華為、比亞迪、匹克、中糧和雙匯等。
加快構建中國企業主導的全球生產經營網絡,構建中國企業自己的全球價值鏈,實現從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還亟待消解鏈條的對接梗阻和構建寬松的環境,更需要轉變傳統的貿易思維。
而中國將來會不會出現像當年日本擔心的“產業空洞化”,現在討論還為時尚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