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進口市場來源地分布情況
分國別統計,前五位進口來源地分別為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美國和韓國;進口金額分別為81.2億歐元、22.9億歐元、20.2億歐元、9.8億歐元和7.8億歐元;同比分別增長12.0%、5.1%、18.6%、3.6%和6.1%,占比分別為34.0%、9.6%、8.5%、4.1%和3.2%。
從進口產品均價上比較,歐盟進口市場的來源地分布情況可以分兩類,一是傳統紡織產品的來源地,二是高附加值紡織產品的來源地。顯然,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為傳統產品的主要供給來源地,而美國和韓國成為高附加值產品供給的主要來源地。
在歐盟進口紡織品市場上,2014年中國紡織品的市場占有率領先印度20個百分點,同比增速也略高于歐盟進口紡織品的整體水平。
美國是歐盟進口市場高附加值產品的重要來源地,從均價就可明顯發現,美國紡織品均價高于歐盟進口市場平均均價2.6歐元/公斤。近期,引起美歐紡織業界普遍關注的即是《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簡稱TTIP)。
業內人士指出,服裝品牌、零售商和進口商都在強調紐約和歐洲時尚之都之間強大的紐帶聯系,但是現在問題在于,美歐雙方對紡織服裝的關稅不平衡。美歐在高附加值紡織品方面的貿易與合作將給中國發展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增加更高的門檻。
相關鏈接:
亞洲主要的纖維生產國都是區域內的經濟發達體,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泰國、印度等。
日本對碳纖維、芳綸等高新技術纖維的研究一直位于世界前列,處于纖維產業的“金字塔”頂端。近年來,日本更是提出了“復興化纖產業”的口號,其化纖工業向更高附加值的產品轉變,力求在技術紡織品、高性能/高功能纖維以及圍繞全球變暖、污染、資源短缺等方面突破。
但受經濟疲軟等多因素影響,日本化纖業的發展也遇到了一定挑戰。日本化纖協會副會長、旭化成公司社長Toshio ASANO介紹,日本國內在2014年4月消費稅增加后,消費者在服飾方面的支出不高,需求低迷。2014年,在非服飾應用需求上也呈現低迷態勢。 2014年,日本紡織生產指數較2013年同比下滑1.0 % 。根據上下游產業分析,化纖產量維持不變,織布產量穩定,服飾及紡紗產量低迷。其中,化學纖維產量為97.6萬公噸,同比減少0.4%;纖維素纖維、聚胺絲及滌綸短纖產量增加,但滌綸長絲的產量出現兩位數減少。Toshio ASANO指出,日本今后將強化纖維新材料的產品技術開發及拓展應用領域,更要促進標準化作業(JIS/ISO)。
韓國纖維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增速放緩,勞動力供給逐年遞減,但這并不代表韓國纖維產業的不作為。相反,韓國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功能性纖維的開發,同時不斷強化紡織主體間的合作基礎,增加弱勢領域的投資力度,確保競爭優勢。它利用全球價值鏈發展出口產品,推動電子商務,去除非關稅壁壘,利用出口加工區,使自由貿易組織利益最大化。
印度市場當前非常具有潛力。印度是棉花大國,一直以來紡紗優勢明顯,但纖維產業的發展一直落后于紡紗產業。但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的持續減弱,印度憑借著強勁的經濟增長速度和龐大的消費群基礎,以及具有競爭力的廉價勞動力和充足的原料基地,利用優惠的紡織產業政策,成為了纖維產業未來發展最有潛力的國家。
新任亞洲化纖產業聯盟副會長的印度合纖協會會長Rajen Udeshi指出,預計2014年~2020年印度聚酯產量增速為6%,其中所需原料的增加量PX為1500萬噸,PTA為2200萬噸,MEG為900 萬噸。但他也承認,大規模的產能增長已影響到企業的開工率和利潤,例如目前其PTA的開工率僅為77%左右。
此外,泰國的纖維產業從量的角度去衡量并不是特別靠前,但是,泰國近年來大力促進纖維產業發展,它規劃了“一條文化擴張和產業發展共舞”的道路。比如,讓本土品牌獲得更高的知名度,同時擁有多樣風格,在東盟經濟共同體中分享管理知識,軟件行業與旅游、娛樂和體育行業協同發展,供應鏈系統完善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