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百貨經營的硬傷和軟肋
雖然不能用“哀鴻遍地”來形容時下的中國零售業實體經濟的現狀,“喜憂參半”、“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應該更加貼切。2015年上半年,中國主要零售企業共計關閉120家。但銷售統計也表明,2014年僅全國150家重點百貨、購物中心就累計銷售了3018億,更有24家單體百貨和購物中心進入“30億俱樂部”。2015年的銷售數據的統計尚待時日,可以預見的則是,諸如北京新光天地、南京德基、深圳萬象城、北京西單大悅城、廣州太古匯、成都王府井等等這些經營有道的代表,應該還會風光無限。
那么,造成實體百貨店經營內外交困的原因是什么呢?
從競爭環境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不斷放緩、超飽和的同行競爭、新興零售業態的興起、電商的主流化發展趨勢,是百貨業整體疲軟的內在原因。
據中國商務部監測統計,從2010年以來,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就開始不斷下滑,而其中重點百貨企業銷售額增速下滑則更加劇烈,2015年上半年只有3.7%。
快速復制結果就是數量過剩以及“千店一面”的同質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的困境是整個行業為當初的“瘋狂”在買單。其次是購物中心“大躍進”,奧特萊斯異軍突起,各類專業店、專賣店、便利店星火燎原,造成了嚴重的消費分流。最后才是電商的興起并呈主流化發展,使百貨業又被邊緣化。電商不僅搶食了百貨業的蛋糕,還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生活方式,眼下不少年輕人甚至是中老年都熱衷于網上消費。
政策因素對百貨業的影響不可小覷。一系列政策出臺,高端消費應聲跌落,大額團購幾乎絕跡,百貨業過去擴銷增收的重要武器——預付卡,發行幾呈直線下滑。
這些都屬不可抗因素。一系列的反腐新政,從長遠來看有利于擠壓百貨業發展的泡沫,有利于整個行業長遠的健康發展。它是百貨業的“試金石”,但不應成為下降的天然借口。
百貨這種商業模式從誕生到現在已經快兩個世紀了,在中國也有100多年的歷史,曾經的百貨業態,以公開明晰的價格展示、豐富的商品集合宣告了大眾零售時代的到來。新中國很多百貨公司是從新中國成立時期的國有供銷社演變發展而來,它們曾經是各地方壟斷型零售渠道,對品牌具有絕對話語權。
然而,一枝獨秀近兩個世紀的商業明星現在卻陷入了重大的戰略窘境,“傳統商場或將退出歷史舞臺”也引發了眾多產業學者和從業人員的不斷反思和不懈探索——百貨業經營能力的缺失、服務能力的不足以及無法消化的高成本,是業界研究者和企業高管們公認的最大硬傷。
現如今,剛性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少,“憑任性”、“看心情”式的消費越來越多,但大多數百貨店既沒有自營的商品、自有品牌,也缺乏餐飲、娛樂、文化、休閑等體驗業態,服務設施、服務水平也滯后于具備新商業模式的競爭對手,在崇尚個性、追求差異化、特色化的變革大潮中,百貨店與越來越多的顧客漸行漸遠。
一成不變的百貨業,其實已經和現代消費有了嚴重的供需脫節、錯位??傮w上,百貨店依然是賣東西的“商場”,依然是食利型“二房東”。同時,租金成本有增無減,人力本快速飆升,而營銷運營費用也在逐年升高,這些都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