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的算盤:賣那些爆款賺不了幾個錢
打開手機、電腦,撲面而來的很可能是天貓今年“雙11”的最新戰績——912.17億元。
那一刻,無論是在阿里天貓“雙11”大本營,還是散落在杭州各處大大小小的電商公司,幾乎通宵奮戰的店小二、客服們揉著惺忪的睡眼從帳篷、睡袋里爬出來,告訴自己:仗打完了。
對手們也紛紛亮出成績單——京東全天下單量過億,同比增130%;蘇寧全網訂單量同比增長358%;國美總交易額同比增418%;網易三季度財報出爐,凈利潤18.82億元,同比增長62%。看上去,像是中國所有電商的數字狂歡。
意猶未盡的阿里昨天又宣布,接下來要搞年貨節。
有人歡呼,有人喝彩,同樣,也有人冷眼相看。
幾天前,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其自媒體頻道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猜想,過幾天的11月11日仍將紀錄迭出,煙花滿天,但也可能是‘雙11’的最后一戰了。”
吳曉波拋出來的話題很炸天,20萬+的閱讀人群里,63%的人覺得有點道理,19%的人笑他過慮了。
“雙11”的這場狂歡,有多少人是主動參戰,有多少人是被裹挾其中的?最終,哪些人成了贏家?
和旺盛的消費需求相比,我們的制造業是否也從中賺到了錢?912億元背后的含金量有多少?
從文人成功轉型為商人的吳曉波如今忙得不亦樂乎,寫作的同時又賣智能手環,又拍電影,還不忘了為城市新中產階層指點錢途。可他依然保持了文人多思的習慣,依然操心著制造業的升級問題。
“‘雙11’,我們賣的那些個爆款賺不了幾個錢。參加活動一來是配合下平臺,二來也為自己充個人氣。只有馬云是純賺的。”
猶如吳曉波所記得的,“雙11”始于2009年。那時,阿里巴巴剛剛推出淘寶商城(天貓的前身),網絡購物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不到2%,而網購用戶剛剛突破1億。
從一只“馬桶蓋”,吳曉波點出了制造業的痛。這篇文章不僅在網絡間流傳,也引起了國家部委的重視。
今年9月,吳曉波又提筆寫了篇文章,“中國經濟很困難,五年內50%的傳統制造企業會破產,很長時間里面,中國的這些制造業的轉型走入了一個誤區,我認為是被馬云同志帶到溝里面去了!”
11月8日,吳曉波繼續開炮,在 “吳曉波頻道”里發了一篇《我們真的還需要“雙十一”嗎?》。截至記者發稿時,這篇文章的訪問量已經輕松越過20萬。
吳曉波認為,“光棍節”的互聯網啟蒙意義已然消失,趕羊式的營銷運動已經不適應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現狀,商家在低價血戰中,始終沒有形成獲利模式。雙寡頭型的平臺競斗日趨惡性化及惡俗化,而集中爆發的物流配送又造成了新的公共危機。
“吳曉波他不懂,怎么可能是最后一個‘雙11’呢?人口紅利、流量紅利會吃盡,也許明年的戰績不會再這么鮮亮,但這樣的節日會繼續。”杭州一位專營家電的電商告訴記者,對品牌商家來說,無論是主動參加,還是被電商平臺裹挾參與集體狂歡,電商發展到今天,誰都沒辦法踩剎車了。
因為一年之中,不僅有“雙11”,還有“618”(京東的周年慶),還有其他各種各樣推不掉的活動。
“我們不會缺席。因為競爭對手會參加,如果我退出了‘雙11’,那位置就被他占了。”在他看來,“雙11”是否真正帶來市場增量、利潤空間和品牌提升,不是眼下考慮的重點。
對于像他這樣的中小企業來講,配合電商平臺是必須走的路。在天貓和京東的“‘二選一’之爭”中站好隊后,就得聽隊長的,因為入口和流量都在平臺手上。比如他,選擇了天貓,日常還得找一些爆款參加“聚劃算”的活動。
當然,也有大品牌敢說不。“一個家電大品牌今年5月推了一款智能電視機,賣得還不錯,幾個月銷出了六七千萬。廠家就堅決不參與‘雙11’活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