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大行其道” 青年的特有氣質不能少
“牛皮是有表情的,在血管通過的地方,它會有閃電般的模樣;而肋部的皮,常常留下牛打斗、活動時造成的傷痕,會有一種狂野的感覺。”這是一位朋友在給我普及皮革知識,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讓人想起古代那位著名的庖丁。他大學學的是舞臺設計,偶然接觸制皮技藝,一發不可收拾,從學徒開始,一步步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如今不僅賴此謀生,還寄托了一心做匠人的理想,可謂安身立命了。他循著自己的節奏,在紛繁喧鬧的都市里,一刀一刻,雕刻著自己的人生。
如果說“互聯網+”提醒我們“夢想還是要有的”,工匠精神就算是一種溫和的勸勉,讓我們在高喊“躁起來”的時代“想靜靜”,“靜靜”是誰?“靜靜”就是那個敢于為了夢想而努力沉潛的,你自己。
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對像我這位朋友一樣有著匠人情懷的年輕人,無疑是一種莫大的鼓舞。政府工作報告是政府的施政綱要,寫入這樣一個帶著溫度的詞,是一種明確的倡導。從表面來看,它是要契合供給側改革的需要,鼓勵企業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但從更深層意義來看,這是決策層在價值觀層面的一次成功倡導,其指向是涵養一種內心充滿定力、凡事精益求精的時代氣質。
最近互聯網金融企業接連倒地,圈錢游戲終于撕下了最后的偽裝,露出猙獰的本來面目。在我們周邊,這樣的故事其實不停在上演,所不同的只是版本。圈錢,營銷,再圈錢……直到難以為繼,轟然倒塌。現代互聯網帶來的紅利,意外讓一個古老的“職業”——騙子獲得了新生。大眾傳媒還在歌頌一些“故事英雄”,靠講故事賺錢,可謂無本萬利,于是生生造就了一句口頭禪:忽悠也是生產力。不可否認,這些短期行為正在將“互聯網+”污名化,仿佛互聯網竟成了浮躁的代名詞。
風來了,豬都能上天,但要長久飛天,還得能御風而行,而這御風的本事,就得靠工匠精神了。對于什么是工匠精神,千人有千解,但有兩個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細刻、精益求精。放眼當下,真正創造時代傳奇的企業家,身上也都有鮮明的工匠精神烙印。日本以精細化工業聞名于世,追蹤溯源,正是他們匠人文化的底子,正如日本大企業家稻盛和夫所言:“企業家要像匠人那樣,手拿放大鏡仔細觀察產品,用耳朵靜聽產品的‘哭泣聲’。”互聯網時代,注重用戶體驗、提高用戶黏和度仍是企業的核心工作,要讓用戶以擁有自己的產品為傲,靠的正是與眾不同的那點沉潛功夫,或者說,工匠精神。
以工匠精神的角度來審視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些道理也便明了了。比如,同樣從事一份工作,為什么有的人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卻得心應手,風生水起?所不同的,也許就是對工作的認知和對待工作的態度。顯然,對具備工匠精神的人來說,工作不只是眼前的茍且,自有詩和遠方。古人有句話叫“技近乎道”:技藝層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乃是為了尋求與最高的“道”相親,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下,產生了數不勝數的古代名匠。同樣,對所從事的事業充滿熱愛乃至敬畏,就會把平凡的工作當作一種修行,不經意間便可能累計出極致的作品乃至非凡的成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