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能過剩是個大問題
中國在過去20年粗放式的發展方式下,很多對經濟和出口至關重要的制造產業面臨著極為嚴重的產能過剩。伴隨著當前中國經濟放緩,從中期來看去產能會持續進行,“一帶一路”戰略則可能幫助中國從長期解決這一問題。與此同時,這些產能過剩行業的出口已經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并繼續保持增長。貿易伙伴為了減輕國內市場的壓力,越來越多的使用貿易救濟,這種趨勢短期內應該不會改變。
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包括:投資過度、需求不足、技術進步、外部沖擊(如金融危機)等等。2013年中國出臺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也總結了產能過剩的原因,如盲目投資、產業集中度低、要素價格扭曲、地方依靠投資的政策。本文將重點關注中國產能過剩的三大主要原因: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企業投資激勵的扭曲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大規模刺激。
首先,在宏觀層面,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保持著高速增長,1978-2014年GDP年均增長率為9.8%。2001年之后有一半的年份中,投資是拉動GDP增長的第一推動力。2009年,GDP增速為9.2%,投資貢獻率達86%,而出口貢獻率則為-42%。具體到投資領域,2003-2014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流向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年均投資增速分別為25%和24%。大量投資涌入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紡織、金屬、造紙等基本產業,使得這些行業的產能快速增加;而金融危機后市場需求低迷,但投資仍保持較快增速,最終導致過度投資。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中國投資驅動增長模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制定和實施以經濟增長為主要目標的政策,包括五年規劃、產業戰略以及相關的財政、金融、貿易政策等。這些政策刺激了在某些對經濟增長和就業具有顯著影響的重點行業的投資。地方政府也有很強的擴大投資的積極性,即使是面臨產能過剩和過度投資的問題。
其次,在產業層面,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強化了市場信心,促使國企和私企均將擴大資本投資作為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但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特征,加大了市場協調的難度。此外,中國企業傾向于投資競爭激烈的“新興”產業,這也導致了過度投資。
而在中國目前的財政體制和政府官員考核機制下,地方政府競相吸引投資以增加地方GDP、稅收和就業。一系列優惠措施如補貼、土地、能源、原材料和金融支持等都推動著企業擴大投資。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設置破產退出壁壘,幫助企業并購重組,以保障各自轄區內的投資和就業。因此,地方政府的支持扭曲了企業投資行為。
國有企業在制造業和房地產業的主導地位同樣導致了產能過度擴張。中國國企不僅承擔了經濟職能,還承擔著政治職能,包括穩定就業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因此國企通常能獲得補貼或信貸支持,擴張投資的資金成本很低。
再次,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政府為穩增長實施了大規模刺激計劃,形成了大量公共基礎設施投資(主要集中在交通和電力行業)。這進一步刺激了鋼鐵、水泥、金屬等上游產業的快速復蘇和擴張。除財政刺激外,政府還采取了信貸擴張和降息的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
隨后,政府還出臺了“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促進鋼鐵、船舶工業、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石化、汽車、電子信息、物流等十大關鍵產業的增長和就業。該規劃推出了多項配套政策,包括政府基金、信貸支持、稅收減免等。這些刺激政策對于中國經濟企穩回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毫無疑問也加劇了產能過剩。
數據顯示,2002-2014年,水泥、平板玻璃、焦炭、化纖、鋼鐵、電解鋁這六個行業的產量和產能均保持持續增長。其中,水泥、平板玻璃、焦炭、化纖行業的產能增長超過了實際產量的增長。產能的快速擴張表明每年新增產能仍在不斷增加,因此這幾個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嚴重。
在同一時期,鋼鐵行業的產能增長慢于產量的增長。不過2012年鋼鐵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僅為72%,但在2013年和2014年仍然新增了2700萬噸生鐵和4700萬噸粗鋼產能。目前鋼鐵行業的投資出現了明顯下降,2015年前10月投資減少了13.63%(大部分是軋鋼)。然后,2015年仍新建了近3000個項目,中國粗鋼產量仍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中國最大的幾家鋼鐵公司也都在積極尋找國內和海外擴張的機會。
電解鋁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在這七個產能過剩行業中是最低的,2012年為71.9%。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電解鋁經歷了一輪快速增長,2010-2014年年均總產量增長16.6%,產能增長了110萬噸。產量和產能的快速增長也反映在出口上:未鍛造的鋁及鋁材的出口年均增速達到23.4%。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