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場火熱 如何才可以真正發揮市場競爭機制
盡管國內消費增速放慢,但隨著中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年輕中產階層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國消費者的信心和消費市場仍在持續成長,與此同時,消費結構也在改變。
現在的人消費觀念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碎片化,三四個月以后,很可能整個市場的消費觀念、審美趨勢完全轉變了,生產出的東西可能還沒上市就已經是存貨了。
瑞士信貸集團4月份公布的年度新興市場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消費市場將持續擴大。2015年中國消費者在化妝品消費種類上同比增長12%;互聯網使用人數同比增長11%;智能手機和奶制品的消費增長均達到了6個百分點等。
相比2015年,月收入在5500元~7500元的群體和月收入超過1.5萬元的群體對2016年收入增長抱有更多信心。年齡在30歲以下的年輕消費者預計,未來一年家庭收入將增長4.7%。
波士頓咨詢公司6月份發布的最新調查結果也表明,2016年,75%的中國消費者將會維持或者提高消費水平。
面對持續擴大和升級的中國消費市場,如何解決消費外流已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
“解決消費外流問題要從供需兩方面著手。”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表示,要在供給方面,提升品質監管和技術水平;在需求方面,推進國內商貿流通企業稅費的減免、降低流通環節的直接稅收和間接稅負,從而降低終端售價。
今年1月1日起,我國調整了部分產品進出口關稅。關稅下調的日用消費品主要包含服裝、鞋靴、廚房用品、護膚品、醫療用品、堅果、嬰幼兒奶粉等類別;其中,關稅下調幅度大的超過了10個百分點;護膚品、紙尿褲等商品的稅率,則直接降低到了2%。
今年年初,工信部副部長馮飛表態稱,工信部將在供給結構、消費環境、購買便利等多方面發力,促進境外消費回流。他表示,促進境外消費回流還要進一步凈化國內消費環境,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使消費者能夠放心消費;同時,考慮一些國內和國外標準對接,有些產品將采用國際標準。
馮飛還提出,要為國內民眾購買國際產品提供便利,如降低部分產品進口稅、消費稅,縮小境內外差價,建更多免稅店等;同時要針對國外游客開免稅店,實行退稅制度,使境外游客能在中國消費更多。
針對上述中國消費品生產商的違法成本較低,是否應該加大法律約束力度的問題,李偉表示,中國經濟領域的法律約束,需要正確看待其作用。國外假冒偽劣產品少,不是因為國外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比中國更大、法律約束力更強。
從整個經濟發展的過程看,越是試圖通過法律、行政的手段來加強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反倒越會為假冒偽劣產品的存在提供機會。因為如果判斷產品是否為假冒偽劣產品由執法部門說了算,那么一些企業就可能通過尋租來把自己的假冒偽劣產品變成合格的產品。所以,要慎重看待行政手段對經濟領域的干預,它有負面作用。
李偉認為,法律對假冒偽劣產品的約束可以作為一種監督機制,最根本的還是需要形成市場的淘汰機制,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來把假冒偽劣產品淘汰掉,市場競爭越激烈,假冒偽劣產品存在的空間就越小。
這其中,關鍵是要建立消費品的信息披露制度,讓消費者對消費品的信息有更多的知情權,再在此基礎上做出購買選擇。李偉強調,要相信消費者和市場的力量足以解決市場運行中的一些問題,要轉變“市場一出問題就讓政府去干預”的這種觀念。
2015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追溯體系建設是采集記錄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信息,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的有效措施,增強食用農產品、食品、藥品、農業生產資料、特種設備、危險品、稀土產品等重要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追溯意識。
在市場競爭方面,李偉認為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政府在保護中低端產品企業,無論是產品信息披露上還是降關稅上,都擔心給本土企業造成巨大沖擊,這對中國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是不利的。
可能各級政府的初衷是,希望給國內品牌留出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它們有利潤空間去搞技術創新,讓它們成長。這種關起門希望企業自己升級的做法未必有效,因為任何企業的升級都是市場競爭壓力所迫,成長空間要讓企業自己在競爭當中尋找。像中國的汽車、彩電、冰箱等產業,當初都是大量的外資品牌進入逼迫我們的本土品牌逐步發展起來。
李偉也表示,通過競爭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是一個主導因素,當然政府也需要讓整個過程更平穩,比如在降關稅方面,要有結構性的變化,不是一下子降很多,而是逐步地降低,同時對其他方面的因素也有所考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