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在雙十一的熱情會褪去嗎
眼看著雙十一就快到了,有的企業在盡力制造狂歡,有的卻提倡理性消費為雙11降溫。相比往年的一擁而上,今年互聯網電商企業的不同反映有點耐人尋味。雙11發展到第8年,情況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
從霧里看花到初見鋒芒
2009年11月11日,雙11第一次以購物節的形式出現在大家眼中。而在此之前,這天原本是一種流傳于年輕單身一族的娛樂性節日。此時,淘寶商城誕生第二年,正值國內電子商務處于轉型與升級階段,隨著京東、凡客等B2C類電商平臺的出現,電子商務模式從C2C向B2C擴展,一些傳統企業也開始布局B2C。用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的話來說,阿里打造雙11的初衷,也是想通過造節來推廣淘寶商城。這屆的雙11只能算是小試牛刀,淘寶商城單日交易額為5000萬元,僅有27個品牌參加。
2010年的雙11,阿里加大了宣傳力度,這時越來越多的商家參與進來,淘寶商城成績連翻幾番,出現了10多倍增長,單日銷售額達到了9.36億元。這一年是國內B2C電商突飛猛進的一年,蘇寧易購上線;京東和凡客兩家公司的增長率分別為300%和400%;當當網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
從一家獨大到百家爭鳴
接下來,中國電商行業進入平臺之爭,據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1年二季度中國B2C網上零售市場份額,淘寶商城、京東商城、卓越亞馬遜排行前三,第四名是蘇寧易購。激烈的競爭下,各大電商平臺都看到了促銷帶來的影響力,雙11參與的電商平臺也由天貓蔓延到了整個行業。但是消費者對雙11的印象還以淘寶商城為主。當天,阿里淘寶商城和淘寶網齊發力,拿下了52億元單日銷售額,有2200家店鋪參與。其中,淘寶商城全天的支付寶交易額突破33.60億元,為2010年同日交易額近4倍。電商市場快速增長,帶動了雙11這個節日,但其他電商平臺的參與度還較低,成績也較為平淡。比如京東商城,真正參與雙11也是從2013年才開始,起初只是由市場部人員約談相關商家確定不同的方案。
2012年,淘寶商城宣布更名為“天貓”。根據11月12日凌晨統計的數字顯示,這一年,天貓與淘寶的雙11大促總銷售額達到191億元,其中,天貓132億元,淘寶59億元。雙11因此逐漸成為一個標志性節日,紅利爆發。
到2013年,隨著網絡購物深入人心,有多家電商平臺陸續加入雙11的促銷大潮,大有百家爭鳴之勢。不過,相比較阿里,其他電商平臺稍顯劣勢。據了解,在2013年雙11全天,京東共成交680萬單,易額達到35億元。而阿里則創下了350億元的日交易額。
但與此同時,喜人的銷售額背后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尤其體現在物流方面。比如快遞爆倉、物流嚴重延時、商品損壞等問題嚴重,其他方面如售后、促銷價格虛假等頗受消費者詬病。
而且,這個階段也給消費者帶來一個極大的誤區,大家認為網上只賣便宜、打折的商品。雙11似乎就是一場價格當先的單純促銷。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主流消費者偏年輕化,消費力較弱,其更喜歡也僅能承擔得起價格相對便宜的商品。
從狂歡盛宴到理性消費
2014年,雙11影響力有增無減,是歷年商家參與最多的一年,僅天貓就有近2.70萬商家、4.20萬個品牌參與其中,阿里在多個方面創立了新記錄,日交易額達到571億元。同時,各大電商平臺對物流等方面的硬件支持逐漸完善。如京東憑借其自建物流的優勢,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其他電商平臺選擇與幾大快遞公司對接,進行高效的調配和合作。阿里的菜鳥網絡也與多家物流公司合作,為雙11助力。硬件設備提高的同時,一些更符合消費者體驗的消費形式也相繼產生,比如貨到付款、預售等形式開始流行并為消費者所接受。而京東、蘇寧易購等平臺為了差異化競爭,從10月份就開始促銷行動。
這一年最明顯的一個趨勢是移動端消費逐漸占主流,在淘寶天貓的總成交額中移動端就占了42.60%。而來自其他電商平臺,如京東、蘇寧易購的手機端訂單量占比與天貓基本相當。這標志著,互聯網的競爭從PC端轉向移動端。
也是在這一年,阿里宣布已取得了“雙十一”注冊商標。盡管阿里方面表示雙11永遠都是一個開放的節日,這一消息對其他電商平臺來說無疑是一大威脅,其他平臺開始打造屬于自己的購物節。比如,京東618。
2015年的雙11,阿里花5000萬元舉辦“雙11”晚會,由馮小剛執導,登臺演出的明星陣容也異常強大;而京東也在同一晚,和央視合作,舉辦了雙11“京喜夜”晚會。開啟了雙11娛樂化的進程,雙11儼然演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不過,縱然雙11看起來有利可圖,但其他電商平臺的參與度已經開始逐漸降低。前幾天,京東對外發聲,喧囂娛樂與沖動消費將不再是今年“雙11”的主流,通過“好物低價”、“極致服務”和“智能體驗”三大“雙11”舉措,京東將倡導消費者理性購物。蘑菇街CEO陳琪表示,加入“雙11”是在當前國內電商環境下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在大環境下要求我們必須要跟著去做這件事,但是希望能夠表達一個觀點,而不是淪為賣便宜貨的商家。”
價格戰玩法已過時,市場趨于理性
從幾家平臺倡導理性消費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經歷七年瘋狂促銷的雙11,價格已不再是核心吸引力。在消費者心中,質量和價格的天平逐漸歸于平衡,沖動消費時代逐漸過去。這和今年火熱的消費升級概念不謀而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