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控股集團副總裁談振興實體經濟
山羊絨是內蒙古自治區的優質戰略資源,也是自治區名副其實的傳統優勢產業和支柱型產業。以山羊絨為原料而誕生的羊絨產業,養育了全區8個盟市、25個旗縣、近800萬人以及300萬戶家庭,經過30余年的發展,內蒙古自治區羊絨產量占世界的40%,中國的70%。內蒙古已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山羊絨原料的主產區及最大的山羊絨制品深加工和出口省區,產業布局日趨成熟,加工技術也逐漸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我們只要繼續加大在羊絨產業的投入,堅持“深淘灘,低作堰”,羊絨產業是可以持續并夯實我們的優勢的。但現實中存在的一些情況,卻讓我們深感擔心。
在國際上——受08年世界金融危機影響,連續多年經濟下行,內外銷市場持續低迷。國外羊絨相關企業多采取總成本縮減戰略,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我們自治區。
因為自治區羊絨原材料粗放經營,野蠻生長,極度分散,一直沒有形成標準化,國際市場無定價權。這也成為了外資企業在采購原絨議價時的突破口,13年以來外商聯合壓價,最直觀的反映就是材料采購價格從85萬元降低到50萬元/噸。
在國內——近年來因為寧夏、新疆地區政府對羊絨產業不斷扶植,自治區的羊絨產業優勢地位受到威脅。
加上自治區范圍內有數不勝數的小生產加工車間,不重視產品質量和品牌打造,而是在原材料采購上混戰,導致絨山羊優質品種資源減少,原絨品質下降。
這兩件事讓我們看到了在羊絨產業的源頭——“原材料”上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
1、羊絨原材料的生產一直以來還處在野蠻生長階段,高度分散的產業布局和非標品的不斷產出,無法讓羊絨這一鉆石級紡織原料從一種謀生手段變成穩定收益的事業,經不起市場的沖擊。
國際市場一旦有風吹草動,首先受到沖擊的就是產業鏈上相關人群。
2、我自治區享有世界上山羊絨最大的儲量和產能,是諸多國際品牌如loro Piana、Massimo Alba、maxmara以羊絨制品為主業品牌的戰略供應商,本應也享有最大的收益和稅收。
但短期牟利的國內同行惡性競爭和國際資本的沖擊,讓羊絨原料在代工到交貨的低利潤區不斷徘徊,在質量標準打磨上始終進步緩慢,向品牌附加值的高利潤區跨越困難。
因為以上問題的存在,近年來鄂爾多斯集團在穩產、保質方面的采取了一些比較大的舉措。
在鄂托克旗啟動了“1436”精品原料基地的建設和阿爾巴斯白絨山羊保種細化工程:
在鄂托克旗地區建設并持續運行了全區唯一一個企業經營的原料基地和“絨山羊保種細化工程”,已共投入資金500萬元,年產細絨規模100噸,加上援建希望學校的投入,已達上千萬元,同時鄂爾多斯集團在全市的草牧場建設,打井抗旱,舍飼養殖等方面已累計投入資金2億多元。
經過阿爾巴斯白絨山羊種群核心區的原料基地建設的試點運行,我們認為成效顯著,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既保護了阿爾巴斯白絨山羊品種,又達到了農牧民增收的目的。
但僅以個別企業之力來實現內蒙羊絨產業資源保護這一目標,力量還是太微小了。
鑒于此,我提出《國家羊絨優質優價試點機制方案(羊絨產業振興與創新發展)》,希望能夠通過一些具體的方式,幫助自治區羊絨相關企業走出困境,穩定牧民經濟收入,以達到自治區GDP穩定、羊絨產業持久增長的長遠目的。
我們認為,這是一項實實在在惠民生、利企業發展的務實之舉,對于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和我區幾百萬農牧民達小康十分重要。
我們建議貼息儲備等政策要長效執行、重點扶持,集中力量辦大事,不蜻蜓點水,不撒胡椒面,本著扶強扶優,要集中支持一批運行狀況比較好、成長性比較強的大中企業。
特別是全鏈條的深加工龍頭企業、知名品牌,把有限的財力資源用在能帶動產業發展、品牌成長優勢突出的企業層面,讓優勢資源為優勢企業錦上添花。
讓優勢企業在做大、做強、做精后帶動地區羊絨產業集群發展,惠及整個羊絨產業鏈條,將羊絨做成我區的一張地區名片,真正的杠起經濟發展的大梁。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