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市場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2017中國國際棉花會議在重慶召開,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國際棉業組織、大型國際棉花公司、棉花及紡織行業組織、研究機構以及有關政府部門和國內棉農、棉商、紡織企業等800余名代表圍繞“開放融合創新重塑棉業未來”主題,就國內外棉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進行探討,共謀棉業發展大計。
中國棉花協會會長戴公興提出,要重塑棉業未來,就必須在創新中尋找出路,無論是政策制度設計還是行業發展規范,無論是企業經營模式還是棉農生產方式,都要通過各個層面的創新為棉花這個傳統產業注入新的活力,激發全行業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握住新一輪產業革命、數字經濟帶來的機遇,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2016/2017年度棉花產業發展持續向好,籽棉收購價格大幅上漲,棉花價格指數上漲兩成以上,內外棉價差持續收窄,棉花質量提升。目前,我國國內棉花生產布局從三足鼎立到一主二輔,新疆棉花產量占比由10年前的占比30%提升至目前的占比70%~80%。棉花生產面臨種植高成本、低收益,機械化水平低,棉花加工產能過剩等難題。棉花從品種選育、種植模式到加工工藝,重產量輕質量,重外觀輕內在。
紡織產業方面,棉紡織行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紡織設備向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方向轉變,因此對棉花的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紡織行業轉型升級需求,棉花產業的發展一定要保持定力,穩定發展棉花產能,實現以質量為主導,順應紡織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此外,要整合產業資源,促進棉花產業鏈的融合發展,以創新轉型,促進棉花產業整體升級。
2016年,棉紡織產業保持了穩中向好的生產局面。棉紗產量增速向上,企業主營收入和利潤增加,虧損面下降;棉紡織行業投資小幅上漲,企業景氣指數上升。從運行質效來看,規模較大的企業和使用非棉纖維的企業拉動了整個行業的增長。未來,國內棉花供需缺口仍存在,尤其是高品質棉花缺乏已經嚴重影響行業競爭力。近期看,可以通過增發配額、適當輪入進口棉來填補高品質棉花的缺口,中期和長期看,放開進口棉花配額勢在必行。
中國棉花生產需走集約化生產和規模化生產的道路,鼓勵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進步,有效降低成本。一些棉紡企業已經快速實現轉型,數字化生產正在大步推進,化學纖維的生產技術走在了棉紡的前頭,化學纖維的發展必將推動棉紡企業大量應用化學纖維。此外,要不余遺力提高棉花質量,提高棉花品質。棉花內在品質的提升可能需要一個過程,但異性纖維的把控要靠政策和市場的引導和加強管理。
開放、融合、創新,是中國和世界棉業保持健康活力、不斷持續發展的基本源泉。中國棉業紡織業的發展得益于良好的經濟政策及不斷的對外開放。在棉花領域,作為產棉和用棉大國,我國應該也必須發展棉花產能,保持一定的自給率,但也仍要通過國際棉花市場實現產需平衡。
棉花與紡織產業融合發展的現象也不斷涌現,特別是商業模式創新在企業經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創新驅動是世界發展大勢所趨,而我國棉花產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從棉農到企業,從政策到標準,創新動力不足,產業發展尚未真正轉到依靠創新的軌道。我國棉花產業需不斷加大創新力度,實現棉花產業健康發展。
針對當前棉花行業發展遇到的問題,行業要繼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協同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進一步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著力打造新疆等優質棉花生產基地,穩定棉農種棉積極性。要減去粗放產能、減少低品質棉花供給,促進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的應用,增加高品質棉花供給。要圍繞紡織需求進行生產,做好產銷對接。
當前,我國棉花產業生產和流通相對規模小、成本高、效率低,棉花質量難以滿足日益升級的紡織消費需求,行業創新動力不足等一些深層次問題亟須破解。中國是世界上重要的產棉、用棉大國,擁有豐富的產業資源、先進的紡織技術和完整的產業鏈條,我國要借鑒、學習世界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實現互聯互通、聯動增長。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