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處于模仿者地位 零售無人化或將成為未來趨勢
零售行業在中國突然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先是阿里7月8日推出中國首家無人超市“淘咖啡”,7月10日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發表署名文章《第四次零售革命》,7月11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成立“五新執行委員會”,全力投入建設“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此前,亞馬遜推出的無人商店AmazonGo已經實現通過視覺識別,定時捕捉人和物的關系將支付環節省略。
無人商店、新零售、第四次零售革命等概念在不同層面揭示了未來零售的變革方向,劉強東給出了非常系統的說明,他認為零售業公認的革命有三次:百貨商店、連鎖商店和超級市場,每一次零售革命都是由兩股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這兩股力量第一是消費的改變,第二是技術的更新。
在中國,零售革命揭竿而起的原因在于兩點,一個隨著技術進步與數據積累,互聯網時代正在落幕,智能時代即將來臨;其次,互聯網企業之間激烈的競爭導致零售革命提前爆發,加速商業模式的更新換代。
在互聯網時代早期,中國企業處于模仿者地位,隨后利用龐大的單一市場優勢,中國互聯網企業逐步追趕,甚至推出一些趕超式創新,當智能時代來臨之時,已經呈現中美并駕齊驅的格局。中國企業力爭在人工智能時代保持領先地位,因此在各種領域積極投入研發并嘗試人工智能的應用,政府也支持各種創新與探索,這對于處于轉型中的中國經濟有利。
中國互聯網巨頭之間的競爭也迫使他們敢于投資新技術、利用新技術并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否則,一旦在某個領域落后半步,可能整個企業會全盤皆輸,因為互聯網時代拼的是速度。比如阿里熱衷于新零售,主要是想鞏固自己移動支付與電子商務的地位。因為阿里的支付寶受到基于社交應用的微信支付的威脅,如果阿里在線下零售方面擴大市場,相當于綁定了更多支付寶用戶;同樣,阿里的天貓業務也在受到京東的巨大沖擊,阿里如果快速占領線下百貨零售市場,也會削弱京東的增長潛力。也因此,京東也在致力于“零售革命”,寄望在新的賽道與阿里并駕齊驅。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互聯網創新起始于商業領域。在世紀之初,中國商業非常落后,商品成本高且可選擇性很低,這給電子商務創造了機會。電子商務為顧客提供了更便宜以及更多的商品,逐漸形成了一個擁有數億用戶的巨大市場,誕生了網絡支付并演化為目前全民使用的移動支付。
現在,中國的商業依然在經濟轉型中面臨巨大的沖擊,持續處于一種不穩定的狀態。電子商務不僅沖擊了百貨商店、家電賣場、專賣店等,還對大型超市構成了威脅,線下的便利店也在急劇擴張。在這個時代,數億人口的消費習慣開始多元化與個性化,也就是消費升級,與此同時,電商企業積累了天文數字般的數據,消費變化與技術進步使得商業領域繼續革命成為可能,但可能暫時無法結束混亂。
我們該如何看待資本驅動下的所謂商業革命呢?互聯網企業的發展現在已經進入贏家通吃的時代,這是因為他們不僅具有豐厚的利潤并有能力大規模投資于技術研發,關鍵是他們幾乎壟斷了市場數據這一稀缺資源,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壟斷地位。
與美國硅谷新貴主要著眼于上游技術研發與創新不同,他們是創造經濟增量的原動力,中國互聯網企業則主要利用中國人口規模帶來的市場優勢,在下游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這或許能夠提升一些市場效率,有利于資源的配置,但也會帶來一些社會問題。
當然,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創造性毀滅,會帶來其他產業的變革與效率的提升。但是,我們需要認清的一個事實是,無人商店的本質是企業希望獲取消費者更多更精準的消費數據。當企業壟斷數據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上游制造業,當然另一方面,對大數據的挖掘也可為制造業的精準生產、定制化、柔性生產服務。
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正在提高服務業所占比例,但是,在整體效率上,中國服務業遠遠低于制造業,因此,必須提高中國服務業效率才讓經濟持續增長成為可能,這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所在。目前,中國服務業呈現出高端服務領域因為開放與競爭不充分等原因導致效率比較低,而低端服務業因為過度市場化導致中小企業和就業者還無法得到普遍的公平對待,這種扭曲的局面必須改變。
考慮到中國人口中低端勞動力人口比例較高,如果大規模推動以無人化為標志的人工智能,可能會帶來就業問題,如何在人工智能與包容性增長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挑戰。我們鼓勵創新,但是,也要關注社會是否受到傷害。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