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進入淡季 企業為尋出路而上下求索
7月,紡企訂單下降、利潤較低,紡織行業進入淡季。但有些企業卻是淡季更忙,為尋出路在不斷上下求索。降成本。河南某紡企介紹,7月以來,國內棉花成本居高不下,21日河南鄭州某倉庫的雙“28”新疆棉提貨價16000元/噸一線;“雙29”“雙30”提貨價在16700-16900元/噸,使紡織廠望而卻步。恰逢新舊年度即將接軌的關鍵期,紡企考慮如何降成本呢?
據了解,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調整產品結構。2017年,國內優質新疆棉供不應求,價格居高不下,且與低品質棉花價差進一步拉大,而地產棉供過于求,因此,部分廠家壓縮高支紗產能,增加中低支紗產能,尋求利潤的最大化。二是直接參與皮棉生產。7月初以來,不少紡企赴疆租賃生產線參與新年度籽棉收購、加工工作,所產棉花自給自足,節省一道中間環節。三是企業外遷。
2015年以來,多數有實力的紡企逐步遷到原料豐富且價格低廉的國家和地區,赴新疆、東南亞等地建廠。2017年,赴新疆建廠生產的紡企數量猛增。正如一位市場人士所說,不管通過何種方式,最終達到降成本的目的,企業也就掌握了盈利的主動權。技術改革和創新。2017年,不少紡織企業表示砸鍋賣鐵也要進行技術改革,引進新技術。據了解,山東濱州某20萬錠企業,為解決用工成本逐年提高且用工短缺的問題,今年斥資引進先進設備,可節省用工成本30%以上,生產率大幅提高,用電量相應減少,為企業降成本、提高產品品質打下良好基礎。
近年來,我國紡織品雖遠銷海外,但普遍是以量和低價取勝,技術、品牌價值并不高。目前,隨著東南亞等國家棉紡織業的興起,這些國家和地區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水、電的優勢及豐富的紡織原料,沖擊國內棉紡市場。倒逼我國棉紡織企業進行改革和創新,只有不斷提升品質、品牌以及附加值,才能在世界之林立于不敗之地。因此,今年很多紡企抓住棉紡淡季,進行充電和提升,大家忙得不亦樂乎。
攢人氣。成功的紡企不是單打獨斗,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紡企也如此。據了解,目前不少紡企都在內通外聯,一邊向上游企業要棉花,一邊向下游廠家要訂單,可謂上下奔走、左右逢源。近日,河北某企業負責人表示,企業攢人氣在線下和網絡平臺同時進行,為此,他們專門聘請專家,成立自己的網站平臺,既發布信息,也作為溝通、交流平臺,引八方客來、聚九州友朋。
今年以來,市場處于對宏觀經濟的悲觀預期,大宗商品市場上半年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跌。但最近幾個月的宏觀經濟數據企穩反彈,說明了實體經濟的堅韌,對大宗商品的需求比較強勁,所以我們看到只要供應面不是太利空的大宗商品,本年度走勢都比較強勁,黑色系某些品種再創新高,有色系品種也呈現強勢。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