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大規模轉身:用實業敲開投資業大門
據一位接近虞鋒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云鋒基金目前尚處于籌備階段。而不少于2億美元的一期基金將投向互聯網、消費品和新能源,已顯示此次的來頭不小。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些人有過成功的創業經歷,公眾對他們的認知比較全面,再加上目前全球充裕的流動性資金,一旦募集資金的話勢必會受到追捧。
然而,從實業邁到投資的距離究竟有多大?試圖尋求跨界發展的行業大佬們狩獵財富的方向是否正在向多元化看齊呢?
對此,正略鈞策合伙人華一向記者分析,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日趨成熟,逐漸暴露了中國本土PE/VC的匱乏。實業家涉足投資是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一個現象,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國家整體經濟情況影響,有運營實力和資本實力的企業家轉型投資是個必然趨勢。
尋求突破
沈南鵬手握著攜程和如家兩塊“金字招牌”,成功地敲開了紅杉資本的大門。
邵亦波在將自己一手創立的易趣網以2.2億美元出售給eBay后,蟄居國外三年后重出江湖,成為了經緯創投的一把手。
鄧鋒與好友柯嚴從車庫起步創建NetScreen公司,使之成為世界上領先的網絡安全設備供應商之一,在被JuniperNetworks以40億美元并購后,鄧鋒歸國成立北極光創投。
楊鐳則在褪去掌上靈通CEO的光環后,轉型風險投資,并在2008年獨立門戶創立領航資本……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從一名曾經的創業者到如今的創業教練,在華一看來,這群人的身上存在著相同的特性。“這些人的共性多是靠創建“輕公司”出身,他們有足夠多的資金和操作實業的經驗,但由于當時國內投資氛圍不成氣候,他們轉而向國外學習借鑒PE/VC的運作方式,所以運作的都是外資基金。”華一說。
然而,華一也指出,與上述這些人有所不同的是,目前國內本土的實力資本家,他們已掌握了國際操作的投資模式,完全不必再依靠外資,同時,隨著國內投資市場的崛起,他們顯然更有底氣,代表了當前本土的實力。
在資深投資人戴劍看來,本土實業家向投資界“看齊”的背后是對突破的挑戰。“目前一批行業的精英,在實業已相對成熟的背景下,他們正在不斷地尋求新的挑戰。如果讓他們只是重復以前創業的成功,顯然缺乏新鮮感,但投資恰能給他們一個新發展的平臺。”戴劍打了個比方,“做實業就像是小市民打牌,一元一張牌,但做投資人就要打一百元一張的牌,顯然后者更能讓他們‘心動’。”
“產業+金融”
戴劍表示,從產業鏈和產業整合角度來看,很多企業的發展軌跡一般都是先做專業化,達到一定程度完成原始積累后,就會面臨諸多的選擇,開始走多元化道路。“其實企業在實業多元化的過程中已無意識地涉及到了投資領域,比如,復星的業務有鋼鐵、房地產、醫藥,也有自己的PE基金。”他說。
在他看來,“產業+金融”兩條腿走路是企業未來尋求持續發展的必然方向。他向記者解釋,如果把企業的發展構架比作是一個金字塔形,那么最底層應該是企業的主營產品,中間是如何將這些產品做成一個產業,最高層就是要用金融的武器來調配和重新配置社會資源。
“真正優秀的企業是完全可以游刃在資本與實業之間的,產業在發展中不可能離開金融,單純只是靠做產業滾動發展,最終肯定會遭遇快魚吃慢魚的局面。”戴劍舉例說,“如果有兩家公司發展速度差不多,但其中一家在資本運作方面特別擅長,那么另一家勢必競爭不了,長此以往肯定會被比下去。”
據戴劍觀察,做實業的人涉足投資有非常顯著的特點,不熟悉的領域不投。“相對來講他們會專注于之前的領域,要么是上下游的延伸并購,做通產業鏈,要么就是把自己現有的業務做大做強。”他說,“如果投資一些與自身主營業務有關的項目,還能納入自己原本的實業體系中,借助投資來幫助實業發展。”
同樣,華一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投資與他們實業相關聯的業務對他們進行行業管控有幫助,最關鍵的是借此他們還能接觸行業新發展方向,了解行業最新動向。”
華一認為,這群在中國本土生長的實業家,他們清楚企業一路打拼中遭遇的困難和挑戰,會更有針對性地給予被投企業一些幫助。
此外,華一也看好他們的“主場”優勢。“中國本土的實業家有深厚的產業背景,對于擬投項目的背景可能不需要調查就已非常清楚,相比外資基金,對中國的行業更熟悉。”他說,“這讓他們在對項目進行盡職調查時,在成本和準確性方面比專業的投資機構更有優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