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的“企業地圖”是陷阱?
“地圖”市場劃分、研究報告,企圖弄清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動機以及日常需求。但殊不知,這些“地圖”只是人類實際行為的蹩腳替代物。一旦缺少第一手體驗,重大決策就會脫離現實的“版圖”。
有這樣一個說法“有地圖者不迷路”。
為了弄清企業內部和外部的運作,越來越多的尖端體系被開發了出來,我們稱之為“企業地圖”,其中包括企業戰略計劃、銷售預測以及生產質量報告書等,五花八門。
拿著這些精確的“地圖”,企業管理者們在市場上就真的一馬平川,不迷路了嗎?
不盡然,這可以從一個小故事講起。
最受歡迎的地圖
時值1908年,很多搭乘倫敦地鐵的游客都認為:在這個地鐵里迷路是家常便飯。
這并不奇怪,因為這套地鐵系統共有 10多條不同的線路,而且錯綜復雜,猶如一團亂麻。為了明晰,地鐵負責人決定發行地圖,以向人們展示每條線路的連接方式。在全城范圍內大張旗鼓的宣傳聲中,這套新地圖終于面世了。
不過,盡管他們做出了很大努力,這套地圖還是未能達到預期的成功。
究其原因,倫敦并不是按照常規的地圖坐標方格布局的,地鐵線路又緊跟迂回蜿蜒的街道而建,所以這套地圖雖精確地標出了每個街道轉角,但整體看上去卻像一團華麗的意大利面一樣錯綜復雜,地上路標的標注只會讓地圖更難辨認。如果你從未來過倫敦,現在想從威斯敏斯特站到帕丁頓站,那么依靠這套地圖找到路就是枉然。
整體來講,倫敦地鐵地圖精確、復雜,卻又一無是處。
地圖問題一直困擾著管理人員,直到 29歲的地鐵下崗職工哈利·貝克發現了問題的癥結。他意識到使用地鐵地圖的人們并不需要知道地鐵從哪里轉彎,也不想知道兩站之間的精確距離是多少。他們只想知道怎么從這一站去到下一站。搭乘地鐵的人需要的不是一張倫敦城市地圖,而是一張地鐵路線圖。
在一個很小的筆記本上,貝克寥寥數筆就將整個倫敦地鐵系統簡化成了一幅近乎幼稚的路線圖。他將每條路線都用水平、垂直或是傾斜 45度的直線代替。除了簡化成幾何圖形的泰晤士河,他取消了所有地理路標。他將站與站之間的距離設為均等,不管實際距離是 200碼還是2英里。另外,他放大了城市中心的標志尺寸,使很多處在倫敦密集街區的站名都變得容易識別。只用了幾分鐘,貝克就將世界上最復雜的交通系統地圖變成了一張連小孩兒都能看懂的路線圖。
現如今,貝克那著名的路線圖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地圖之一。
從莫斯科到東京,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將他的地圖作為設計自己城市交通地圖的靈感來源。但這并不是說倫敦地鐵路線圖是毫無瑕疵的。為了將路線簡化,這張地圖沒有按照比例繪制,如此一來不可避免地使人們對倫敦的地上面貌產生一種錯覺。在貝克的地圖上,根據你離市中心的距離,路線轉角的位置和兩站之間的距離往往被放大或縮小了。其結果是,兩個看似相距很近的站點之間的路程可能會花去你 1個多小時的時間,而步行的話只需要 15分鐘時間。相反,距離市中心較遠的兩個毗鄰站點之間的步行路程可能花掉你 1天的時間。
貝克地圖只提供一種信息,那就是假如你想從帕丁頓站去考文特花園站,你應該乘哪條地鐵線。然而,它不會為你指示考文特公園附近任何小道的具體信息,也不會標明哪家餐館好吃,或者乘地鐵是否是最佳方案。那是因為貝克地圖的設計只有一個目的:幫助游客弄清怎樣乘坐地鐵從一個站點到達另一個站點。就是這樣而已。作為一個倫敦地鐵指南,貝克地圖猶如天人之作,但是要想真正“橫行”倫敦,只有它是不夠的。{page_break}
“地圖”不是“版圖”
事實上,人類在模式識別上有極大的天賦。我們天生具有接受大量數據并將其轉化成簡易模型的能力,但是有時候我們會忘記那個模型只是現實的表現,而非現實本身。
閱讀年長者的生活經驗并不表示你也跟著變老了。分析一些數字音樂播放器不足以幫助你設計出一款為人們喜愛的 MP3。任何試圖通過他人的成果捕捉現實的嘗試,都會使你漏掉很多情境資訊。
一旦我們去考慮在進行商業運作時該怎樣處理信息,我們就會發現這一點。
在過去 100多年里,為了弄清企業內部和外部的運作,越來越多的尖端體系被開發了出來。一般來講這是好事,但實際上一家企業的其中一個部門常常對另外一個部門的工作一無所知。在人們意識到企業需要更多管理之前,公司運作就已經失去控制了。盡管一種商品的銷售在某些地區會看漲,而在另一些地區會走低,但到最后,人們總會發現全國上下所有商店的商品數量都差不多。因為除了依靠一些常規看法和不可靠的傳聞外,人們找不到更好的信息共享之法了。
當企業開始進行實時的數據綜合和分析后,一切都變了。
運營專家創造了一種分析系統,比如存貨清單和供應鏈能夠根據既定信息對未來的情況做出相當準確的預測?,F在,當你在自家附近的購物中心買了一件毛衣后,你的購買行為就會產生一組信息,可以反映西班牙那邊需要準備多少染料來給毛織品染色。一些管理者片刻間就可以了解到一些與企業相關的重要信息,包括增長量、市場趨勢以及生產率。利用這些工具,他們能夠對整個公司的運營狀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如此一來,管理者就能以事實為依據做出決策,進而打破一些商場魔咒。
在信息革命的推動下,一大批“地圖”被創造了出來,其中包括企業戰略計劃、銷售預測以及生產質量報告書等。跟貝克的地圖一樣,這些報告都是些抽象的概念。但是很多企業過于依賴這些既定模式,以至于開始脫離現實。正如那些過于依賴倫敦地鐵路線圖的游客放棄更加便捷的步行而改乘耗時更多的地鐵一樣,很多企業套用了符合自己運營模式的管理策略,但實際上卻脫離了現實。
這些以事實為根據的策略也被很多企業用來處理外界數據,即購買他們產品和服務的顧客的信息。企業創造了一些“地圖” 市場劃分、研究報告,甚至是一些視頻剪輯來整合信息,企圖弄清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動機以及日常需求。但殊不知,這些“地圖”只是人類實際行為的蹩腳替代物。一旦缺少第一手體驗,企業管理者做出的重大決策就會脫離現實的“版圖”。
曾不止一個企業領導人向我抱怨說,他們公司總會吸引一些精明能干、心懷抱負的年輕人,無奈這些人卻對自己的工作缺少一種直覺意識。大量調查數據顯示,我們可能創造了整整一代這樣的市場經理助理。他們覺得只要自己的 PPT文件上有五個很棒的戰略計劃,就能證明自己吃透了這項工作。
他們忘了 PPT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市場策略只是一張地圖。對于真正的“版圖”,他們一無所知。
商業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大小商店,大街小巷,戶里戶外,處處都有商機。如果不跟顧客直接溝通,企業就缺少做出正確決策的第一手資料和經驗,其結果是很多企業主管在對實際“版圖”沒有切身體驗的情況下就草率做出了重大決策。
很顯然地,落入地圖的“陷阱”,企業就“迷路”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