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英-——鮮花里走出來的成功者
在鎮江新區大路鎮照臨村宗張村,提起“遠嫁”來的李和英,村民無不翹起大拇指,稱贊她是一個致富不忘眾鄉親的種植致富帶頭人。李和英,今年34歲,高中畢業后,因為家族生意的原因,她在鎮江經營著規模不小的鮮花店。2005年,她將經濟效益遠不錯的花店,轉讓給他人后,毅然和她的丈夫一起來到了新區大路照臨村,承包了近30畝的土地,種植了非洲菊、馬蹄蓮、百合等鮮花。經過她不懈努力,不斷擴大種植規模,2009年6月份,隨著新區脫貧攻堅項目在大路鎮宗張村的實施,通過土地流轉,她又承包了宗張村300多畝的土地,如今,已成為遠近省內外的鮮切花種植能手。
不畏艱難,激情創業
2005年下半年,她與丈夫承包了照臨村30畝地,投資100多萬元,進行鮮切花種植。種植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難,主要是技術方面。原來她只是一個買花的,并不知道鮮切花生產的全過程,但是她不畏艱難,通過網絡,主動向鮮切花技術能手學習,并多次南下,向鮮切花生產的經營者學習,還邀請技術員上門現場進行指導,從整地、種球、種苗、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鮮花采摘、包裝、運輸等各個環節入手,她都細心請教,別人教給她的各種技術,她都一一用筆記本記下。種苗、種球栽插后,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驕陽似火,李和英總是早起晚歸,認真觀察鮮切花的長勢,遇到有病蟲害等問題及時向人請教,為及時了解鮮切花的生長情況,她甚至在田頭搭上了房子,與丈夫陳遠清一起吃住在田頭。夫妻倆每天起早貪黑、精心培育鮮切花。平時,她總是勤于思考,善于總結,易于創新,潛心致力于鮮切花種植技術的試驗、研究。半年下來,在不懈的努力下,她逐步掌握了馬蹄蓮、百合、非洲菊等種植技術,但是,她本人卻變得又老又瘦了,創業的艱辛可想而知。
敢拼敢闖,做大做強
鮮切花生產技術在鎮江市境內屬稀有產業,大多數老百姓只知道鮮花的美麗、漂亮,并不知道鮮花的生產過程,隨著定購鮮花的訂單越來越多,照臨村30畝鮮花基地,品種和數量已源源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了。天有不測風云,2008年春節前的那場大雪和2009年的莫拉克臺風,使李和英沮喪到了極點,看到被大雪壓塌的大棚,看到被臺風掀起的大棚,她是欲哭無淚,但不服輸的精神,一直在支撐著她,她積極咨詢農業專家,學習大棚補救措施,與工人一起修復損壞的大棚,使基地很快正常運轉。為了進一步鞏固鮮切花生產基地的地位,有效保障本地切花市場的供應,同時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脫貧攻堅工程的實施,2009年6月份,李和英又和丈夫一起,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照臨鄰近的宗張村的300多畝土地,繼續做大做強鮮切花的開發。他們不僅進行老品種的生產,還增添了郁金香、天門冬、天堂鳥、香水百合、金百合等新品種。這樣不僅擴大了鮮切花生產的規模,同時也促進了新區花卉園藝進一步發展。
致富不忘本,帶動一方村民
在照臨村宗張村,當村民看到一車車的鮮花從照臨村的土地上運出后,村民個個都是樂開懷。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剩余女勞動力有限,剩下的都屬于5060人員,考慮到大多數鮮切花的生產也不屬于體力活,農民都是本地人,于是李和英就找來三十多名5060人員,手把手教他們除草、施肥、采摘鮮花,做到忙時種糧,閑時種花,使他們走進了無圍墻的工廠,起到了增加收入的作用。這幾年,她沒有拖欠工人的一分工資,年底還發桔子、蘋果給員工,她說:要虧只能虧自己。
現在的李和英已成為鎮江新區鮮切花種植的行家,在做好本基地生產的同時,鎮江市“遠英花卉合作社”已正式掛牌,如今她和丈夫的手機、家庭電話都成了“咨詢熱線”隨時解答合作社的社員關于種植技術的詢問,李和英說:社員掌握了技術,增加了收入,就是她和丈夫最開心的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