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創業 縣城老板京城開起大酒樓
2006年7月4日,我如約撥通了開縣駐北京聯絡處負責人劉仁階的電話,劉反復提到一位身在北京的開縣人———鄧文忠。
鄧文忠是開縣陳家鎮人,早年赴京城創業,先后經歷3次慘痛失敗,每次都將家當賠了個精光;如今已開了兩家高檔酒樓,不僅坐擁數百萬身家,更樂于為在京的開縣人奔走。2005年,鄧文忠被評為開縣十大外出創業杰出青年。鄧文忠是如何自強不息、百折不撓走向成功的呢?
貧窮是對家鄉最深的印象
1966年,鄧文忠出生在開縣陳家鎮,他對家鄉最深的印象就是貧窮。
當時的開縣,交通閉塞,父老鄉親面朝黃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上摔8瓣,一年也攢不下幾個錢。和眾多孩子一樣,鄧文忠未能如愿考取大學,隨后參軍入伍,兩年后退伍回鄉,在當地供銷社任職,但不到1年,鄧文忠就失去了這份工作。
朝不保夕的生活讓他打定了主意:自己一定要成功。
兩度創業血本無歸
鄧文忠帶著僅有的幾萬元錢,遠走云南,踏上了創業之路,不料卻經歷了3次創業失敗。
初到云南,鄧文忠在昆明開了一家餐館,將5萬元錢全部砸了進去,不想開業之后,食客寥寥無幾,不出數月關門,5萬元血本無歸。鄧文忠兩手空空,回到開縣老家。
1994年,鄧文忠又籌了幾萬元錢來到河北,開起餐館,但食客們紛紛賒賬簽單,每天收的錢還不夠買菜,鄧文忠毅然放棄餐館回到開縣,數萬元又打了水漂。
兩次失敗之后,他得出結論:隔行如隔山,自己沒經驗、盲目投資,攤子鋪得太大,又不能適應某些潛規則,失敗是必然的。
第三次創業又告失敗
兩次外出鎩羽,鄧文忠回到開縣,干起了服裝和副食批發生意,回憶起那段日子,鄧文忠總反復說一個字“苦”。每次進貨,100斤一袋的白糖一共要好幾噸,都要自己扛到倉庫去,扛了一整天一半都沒扛完,眼看天要下雨,鄧文忠說那時他看著門口堆著的幾噸白糖,想哭。
干服裝生意時,他在岳母家里擠著住,當時小舅子又要結婚,急著用房,兩人關系很僵。岳父岳母雖然沒說什么,但他看得出,老人家心里也不高興。鄧說,那段日子他的心里最不是滋味,出去看客戶臉色回家看他們臉色。最后,鄧文忠再次放棄了穩定的服裝批發生意,第三次創業又告失敗。
經營小吃創業成功
1997年,鄧文忠帶著老婆進京,這次他吸取了前幾次的教訓,只選擇了北京朝陽區一居民小區附近的僅30平方米的小店面,經營成都小吃,家常小菜。就是這個僅30平方米的小店面,成就了他創業的夢想。
鄧文忠稱,他最開始是蹬著自行車買菜,天不亮就蹬著車,橫穿半個北京城,就為了買到便宜幾分錢的新鮮菜。生意日益好轉,自行車換成了三輪車。
如今鄧文忠的采購車已經是小卡車。
現在,鄧文忠擁有70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兩家高檔酒樓。700多平方米的酒樓就是在他30平方米的店面上原址擴建的。2001年從30平方米擴建成150平方米,2003年不僅將店面擴建到700平方米,又在相距僅1公里的地方,開起了一家100余平方米的酒樓。
“我想在北京創出開縣品牌”
成功之后,鄧文忠卻冒出了新的想法:他要開辟新的經營項目,將餐館賺來的錢,分流投入到其他領域。
年薪20萬請職業經理
如今鄧文忠的兩家酒樓日營業額都穩定在1.5萬元左右,100余開縣人在他的酒樓中從事各種工作。但鄧文忠又在河北建起了一座學校,繼而又開起了食品加工廠,專門加工重慶特色鹵菜。最令人稱奇的是,鄧文忠居然開起了投資咨詢公司,提供管理咨詢企業策劃,他還為公司聘請了年薪20萬的職業經理。
對于未來,鄧文忠坦言,他對未來從沒有規劃,目前做的就是安心經營好手上產業的同時,緊盯市場,跟著市場的動向決定自己行動。
開縣人要在京城搞品牌連鎖
說起“成都小吃”,在北京開縣人發家致富的過程中功不可沒,鄧和眾多同鄉多方商議之后,決定換掉這個名字,其原因有二,一是成都小吃這個名字不符合商標法規定,二是開縣人在北京的餐飲界已經打出名氣,是該有自己品牌的時候了。
為此聯絡處已經召集在京的餐飲老板開了幾次會議,商議店名。目前店名還沒有定下來,可以確定的是開縣在北京的餐飲業將組建公司,形成一個品牌,以連鎖店的形式,統一培訓服務員,統一配送物資。讓人們不管在大街小巷,只要一看到這個名字,就知道是開縣人開的館子。
“錢是個數字,重要的是觀念轉變”
鄧文忠說:“盲目讓我失敗,是開拓讓我成功,現在我明白了開拓才是硬道理。”
鄧說:“開第一家餐館時,就直接進入了高檔酒樓的競爭當中,人家發展幾年了,自己卻才開始,焉有不敗之理。在北京30平方米的店面卻不斷發展開拓,反而成就了700平方米的大酒樓。”不管處在什么位置上,都要想著開拓進取,這也是他將資金分散到各個領域的原因。
鄧文忠認為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不怕吃苦,以后如果投資失敗,自己還能夠吃苦再創業。“怕吃苦者永遠吃苦,不怕吃苦者吃一時之苦。”鄧文忠把這句話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兩萬開縣人京城賣小吃
開縣駐京聯絡處負責人劉仁階告訴記者,目前開縣人在北京開的大小餐館約有1800家,近兩萬開縣人在京從事餐飲業,大部分是以成都小吃命名,主要經營面、米線、家常炒菜。而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成為擁有高檔酒樓、百萬身家的大老板。有的還辦起了學校,做起了房產,搞起了資本運作。開縣人何以能在北京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
小本經營為成功之道
鄧文忠用他的經驗告訴記者,開縣人踏實肯干、選對了路子。
初入京城,務實的開縣人都放棄繁華街道,將店面選在居民區附近,更針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另外餐館經營規模小,幾十平方米一臺爐灶即可,買菜跑堂都是自己干,投入小,見效快。
“一定要走出來,到處看看”
說起外出創業,鄧文忠想告訴重慶的創業者:“一定要走出來,到處看一看,感受大都市的快節奏,感受大都市的企業文化。”
這一點,鄧文忠感觸頗深,他的食品加工廠準備和家鄉的企業合作,他也和幾個家鄉企業的老板溝通過,讓他失望的是很多人觀念閉塞,不愿意跟他合作,不愿意把自己的產品拿出來參與競爭。
鄧文忠說:“錢是一個數字,重要的是人的觀念轉變。許多人害怕風險、擔心失敗,不敢走出固有的生活,也就不會有收獲,封閉別人就等于封閉自己。”
嚴琦:讓我們為創業者鼓掌
7月10日,記者將鄧文忠的創業經歷,發給了遠在寧波出差的重慶陶然居飲食文化集團董事長嚴琦女士。看過鄧的經歷之后,嚴女士在長途電話中告訴記者,這些創業者值得我們鼓掌。
嚴琦說,鄧幾次失敗后依然能“咸魚翻身”,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非常讓她感動,其實類似鄧文忠的峽商,幾乎都經歷過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而他們的成功之道也在于此:矢志不渝,吃苦實干。
鄧文忠把自己的錢投資在了幾個不同的行業上,嚴琦認為一個商人當然要發展,要不斷開拓,但她建議鄧文忠在餐飲上繼續發展,把酒樓做精做大。
嚴琦告訴記者,這些年的打拼,鄧在餐飲經營上肯定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特別是失敗之后東山再起的經歷,他投資其他行業等于閑置了這些經驗,與其這樣,不如專心發展酒樓,在管理、服務、菜品檔次上下工夫,占領北京市場,在北京能站住腳,就意味著在全國都能站住腳。這一點,嚴琦有親身體會,2003年陶然居殺進北京,站穩腳之后,經常能夠聽到其他分店的食客說,我在北京吃過陶然居。雖然此前,陶然居已在全國很多地方開了分店,但沒有達到這么好的效果。
對于在京城的開縣大小餐館要統一品牌的決策,嚴琦非常贊成,這符合重慶要打造美食之都的決策,也是開縣在北京的餐飲人最應該做的事情,名氣都這么大了,還沒有自己的品牌,非常不利于經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