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未來世界工廠—中國制造正面臨著東盟制造的沖擊
在上一輪全球制造業轉移中嘗到中國改革開放“甜頭”的國內外投資者們正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國的鄰居——東盟國家。
在國內勞動力成本增加、環境壓力增大以及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大批資金、項目正向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等東盟國家轉移,曾令國人驕傲的中國制造正面臨著東盟制造的沖擊。
東盟制造來勢洶洶
如果你對東盟制造的印象還停留在那些諸如廉價拖鞋、低檔服裝、粗加工工藝品等產品之上,在第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貼著東盟制造的各式產品定會讓你眼前一亮。
泰國生產的各式護膚、化妝品包裝精美、綠色天然,讓不少女性觀眾流連忘返;印度尼西亞生產的汽車發動機潤滑油和機油,價廉質美;而產自菲律賓的透明裝飾墻掛鐘表,更是吸引了大量觀眾駐足拍照。
連續3年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專業觀眾參觀的李力光說,現在,不少原本屬于中國制造領域的產品都有了東盟制造的競爭對手,且售價更為便宜。
事實上,中國制造業向東盟轉移僅是東盟制造快速發展的縮影。即便是技術含量較高的物聯網相關產業也在謀求“東南飛”。中國RFID(射頻識別)產業聯盟理事蔣泰說,未來在物聯網應用中使用到的攝像頭、傳感器、電子標簽等實體設備,在東盟生產的可能性很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投資者近年來對東盟國家的青睞更能突出東盟制造的強勢崛起。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上個月發布的《2013世界貿易投資報告》,今年上半年,日企對東盟直接投資總額同比增長55.4%,達102億美元,超過在中國投資額的2倍,刷新了歷史最高紀錄。
此外,2015年之后,隨著三星在越南新建工廠的投產,三星一半的手機將產自越南。據越南計劃投資部外國投資局消息,今年前7月,越南新批和增資外資項目共943個,總金額達118億美元,其中制造業新增項目315個,新簽和增資投資額達104.4億美元。
東盟制造緣何產生資本磁場?
長期以來,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充足的勞動力人口、優惠的投資政策、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龐大的消費市場等,給中國制造提供了環境。然而現在,同樣的優勢正成為東盟鄰國手中的王牌。
“東盟國家就像上世紀80、90年代的中國。”在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李光輝看來,制造業向東盟轉移,是在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環境壓力加大、人民幣升值等情況下,投資者尋求更大利潤空間的表現。
位于泰國曼谷泰中羅勇工業園的負責人徐根羅列舉了企業轉移東盟的好處:一方面是促進企業國際化,通過在泰國生產、銷售,穩固市場,并利用泰國的東盟中心市場地位,輻射東盟其他國家;另一方面,泰國橡膠、木薯、海洋、農業資源可以合作開發利用,同時,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減輕了企業綜合運營壓力。
然而,除了勞動力、原材料資源、優惠的投資政策以及東盟自身市場等方面以外,通過東盟簽訂的眾多協議打入國際市場,規避國際關稅壁壘,是更多企業思考前往東盟的原因。
“東盟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等國簽訂了各項貿易協定。”李光輝說,借助原產地原則,中國的企業可以借道東盟打入歐美和其他國家市場,并避開這些國家對中國的關稅壁壘。
中國制造和東盟制造可以互補
盡管東盟制造來勢洶洶,但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制造和東盟制造激烈競爭的表象下,兩者在全球產業鏈中互補作用更將逐步顯現。
“制造業轉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倒逼中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重新布局的機會。”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說,低端制造業轉移東盟,一方面可以將東部沿海地區的產能解放出來,進而升級到更高端、附加值更高的制造業之上,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國內資本加強對實體經濟的關注。
此外,從資源投資,到市場投資,再到技術和資本戰略性投資的三個階段來看,中國和東盟在國際價值鏈上的位置梯度較為明顯:近年來,中國出口結構從低技術附加值為主轉變為中等技術附加值為主,東盟則接過勞動力密集型,即資源投資資本的接力棒。
與此同時,中國和東盟在垂直型分工的基礎上,已出現水平型分工的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區域合作研究室研究員王玉主說,雙方互補就是發揮各自的優勢:柬埔寨、老撾、緬甸等發展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承接部分中國低端制造業轉移;和中國水平相近的國家則與中國進行水平分工。
廣西憑祥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唐咸秋說,產業鏈上分工的區別,使東盟的大型制造基地對中國的零配件等產品保持需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