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秘魯華人制鞋企業家黃仲儒的辛酸史
父親雜貨店的顧客多是礦工、制糖和造紙工人,他們每天很早就開始干活,黃仲儒就4點起床準備食品,賣咖啡、面包等。給父親打工,除提供食宿外,父親每個月只給他一美元理發費作為象征性的工資。但黃仲儒正是在這段時間磨煉了吃苦耐勞的意志,熟悉了日常的西班牙語,并堅定了創業的決心。
在巴拉芒加小鎮,黃仲儒發現在秘魯經營鞋業的利潤很高,于是,他離開父親的小店只身來到利馬附近的卡亞俄地區,在一家華人開的鞋店做推銷員。
說起銷售鞋,黃仲儒有一套獨特的方法和理念。他說,做推銷,賣鞋是次要的,首先要推銷自己,當客戶認可你這個人的時候,你才能更好地去銷售產品。于是在推銷鞋之前,黃仲儒總是先與小店業主或小商販加強溝通,建立友誼,然后再給他們供貨,并取得了不俗的銷售業績。
在鞋鋪打工3年,黃仲儒掙得自己在秘魯的第一桶金:1萬美元。在賣鞋的同時,他還有意結識一些鞋廠工人,從他們那里了解制造鞋的工序。黃仲儒找到了自己事業的起點,確定制鞋業就是自己的未來。
1960年,黃仲儒與人合伙開辦了一個皮鞋作坊。黃仲儒注意到秘魯生產的品牌皮鞋都是硬皮革,不如歐美國家生產的軟皮鞋舒服,他決定將自己的產品定位在制造軟皮鞋,這既可填補秘魯鞋業的空白,又可為自己的產品贏得市場空間。雖說是老板,但為了保證皮鞋質量,黃仲儒總是親自挑選采購皮革,參與設計、制作和銷售等所有工序和環節。
憑借良好的質量、靈活的營銷策略,黃仲儒的鞋廠到了第二年,生產能力就已達到日產皮鞋300雙,成為當時秘魯的一個中小型制鞋企業。在隨后的十幾年里,黃仲儒又大膽引進人才,邀請鞋業專業技術人員加盟,并對款式開發、產品加工及價格體系進行了整改,鞋廠的業績開始成倍增長。
上世紀80年代是拉美“失去的十年”,秘魯經濟也遭遇嚴重危機,許多工廠因承受不起沉重打擊而紛紛倒閉,黃仲儒的鞋廠也面臨困境。正常運作時,鞋廠銷售的貨物是賒賬,通常是60天和90天的,但遇到通貨膨脹,每個月30%的貨款便自然蒸發。在鞋廠生死存亡的關頭,黃仲儒與合作伙伴決定改變以往的結算方式,用美元代替當地貨幣,以減少通脹風險。同時,他們還想方設法堅持準時給工人發工資,以穩定人心,保證鞋廠生產正常運轉。
在這場金融危機的大潮中,黃仲儒的企業不但沒有破產,反而利用行業重新洗牌的機會擴大了規模。他帶著助手遠赴意大利、法國等一些制鞋業發達國家考察,購置先進設備,從而使自己的產品從中低檔次提升到中高檔次,從模仿別人轉向開創自己的品牌,在秘魯金融危機中創下一個奇跡。從90年代初期,黃仲儒就開始擁有自己的品牌皮鞋“卡里蒙”,取西班牙語“品質”與“時尚”的合意。20年多來,“卡里蒙”牌皮鞋以其優質舒適和款式新穎的特色,一直是秘魯最受歡迎的品牌之一。
黃仲儒老人是個有夢想并敢于實踐的人,他的經歷豐富而多彩。最初,他夢想擺脫貧困,夢想實現了,他又期望有自己的事業,并執著地為之奮斗,最終獲得成功。在成功的背后,黃仲儒有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他說:“友善很重要,因為友善可以建立起彼此間的信任,如果說賺錢是重要的,那么贏得人們的信任和友愛更重要,這是我的座右銘”。
黃仲儒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對客戶講誠信和友善,對自己企業的職工更是關心備至,他總是用中國人那種“將心比心”的概念處理與員工的關系。黃仲儒總是說,如果公司有利益,員工也應該得到他們合理的利益。他的鞋廠多年來從未發生過一起勞資糾紛,他的誠信與友善也贏得人們的贊譽,員工們都不叫他“老板”,而是親切地稱呼他的西文名字——巴勃羅。
執著、勤奮、誠信、友善,用智慧與汗水去開拓,踏踏實實地打造出超越自我價值的事業平臺,黃仲儒的經商之路可以說是許多在秘魯創業華商的典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