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本月第三次熔斷,金融危機是否悄然逼近? 紡織企業如何應對?
受疫情形勢嚴峻等因素影響,美聯儲周日意外宣布降息100個基點,并推出7000億美元量化寬松計劃嚇崩全球市場,未能挽救投資者信心,3月16日,美股大幅低開,道指跌約2200點,科技股、石油股與中概股板塊重挫。標普500指數跌7%,觸發本月第三次熔斷。休市15分鐘后恢復交易,美股延續下跌趨勢,標普500指數現跌9.3%,道指跌近12%,納指跌11.6%。波音跌超20%,達美航空跌16.63%。美股中概股走軟,阿里巴巴(美股BABA)跌8.7%,京東(美股JD)跌14.23%,百度(美股BIDU)跌10%,拼多多跌9.8%。
同日,巴西IBOVESPA指數開盤下跌12.5%,觸發熔斷。新西蘭聯儲、香港金管局、澳門金管局、阿聯酋央行也紛紛跟進降息……
新一輪金融危機一觸即發?
美股如此頻繁熔斷,伴隨各國央行跟進降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未來經濟發展擔憂了,甚至有人悲觀的認為我們正處在新金融危機的懸崖邊。
事實真的如此嗎?有關金融學者表示,當美股市場跌幅達到50%以上,并伴隨大量金融機構倒閉,才可以看成是金融危機,但現在還遠不到那個程度,所以大家還不必過度驚慌。
雖然當前疫情對各國經濟造成了一定影響,但仍主要體現在產業鏈中間以及終端消費方面,對其他方面的影響尚未體現出來。而且,隨著我國制造業復工、復產進程地不斷推進,終端消費方面也正在逐漸好轉,國內受疫情影響的程度正在逐步降低。
現在比較復雜的是,如果未來歐美、亞洲其他國家疫情進一步惡化,而且經歷較長時間的話,將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產生較大影響。
我們能做什么?專家給出兩點建議
美股三次接連熔斷后,許多企業感受到了更大的發展壓力,后邊還會有多少次熔斷?我們紡織行業又該何去何從?
針對這個問題,一些金融專家給出了兩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加快國內的產業升級,在高科技方面減少對外依賴,進一步刺激國內的有效需求。其次,我們沒有必要恐慌,隨著我國疫情的逐漸向好,國內消費會很快得到恢復。從目前來看,我們平穩地度過這次難關的主動權正在逐漸增大。而要真正突破重圍,實現這些目標,還要發揮好企業家的作用,充分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拔錆h加油”正在向“老板加油”轉化。
越是在困難面前,越能顯示出一個企業家的創新和適應市場的能力。從我國紡織工業過去幾十年來的韌性發展經歷中,也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本次疫情面前,我們真切體會到了行業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技術進步。比如,恒天旗下的經緯紡機、恒天重工等迅速轉產研制生產口罩機、口罩壓條機跑出了中國速度、實現了央企擔當。際華集團、陽光集團迅速轉產防護服體現出了紡織人顧全大局、快速反應的本色等,無不說明紡織行業一直都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他們能夠在關鍵時候能夠快速反應,充分展現行業的擔當,這種轉產在某種層度上不僅緩解了抗疫醫療用品保障短缺的問題,而且也彰顯了行業科技新定位的內涵。當然,紡織行業不少企業轉產醫用防護用品,在某種程度上,確實緩解了行業本身產業鏈協調不順暢等許多壓力,但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這種短時間擴張防疫裝備的生產或許會擴大未來幾個月的出口能力,但等疫情結束以后,很有可能會變成多余的生產能力。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該著手布局疫情后時代。
疫情后時代屬于創造客戶的時代
當前美股的頻繁熔斷,截至目前還沒有顯露出對我們行業發展的較為明顯的致命沖擊。但對于每一個在市場大潮中歷經過風雨的紡織企業來說,應該在這個時候,做好應對各種風險的準備。
不可否認,一月內美股的三次熔斷確實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而這次全球疫情確實也給全球經濟發展到了不可預估的挑戰,但如同感染過病毒康復了的人們往往會具有免疫力一樣,經歷過這場疫情能夠存活下來企業,必然會具備更大的抗經濟風險能力,積蓄更大的力量,也注定會以更快地速度躋身到高質量發展方隊前列。
那么,今后紡織企業該如何發展?又該如何進行產業升級和創新呢?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的一些理論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他認為企業的目的是創造客戶,而不是創造利潤。企業應發掘并滿足顧客未意識到的需求。在他看來,企業只具備兩項基本職能:市場營銷與創新。
根據德魯克的理論,不難理解,如果說以前的時代屬于精于“管理客戶與市場”的企業的話,那么未來的贏家將屬于善于“創造客戶與市場”的企業。當前,各行業之間的多元化發展、跨界競爭開始不斷催生出系列新商機。早在17年前的SARS結束之后,“逼”出了淘寶、京東等創新消費模式。我們也相信,這次疫情之后,肯定還會有更新的消費模式出現,而能夠實現這些跨界創新的,一定是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比如,在口罩緊缺的背景下,不少紡織企業或行業外企業開始轉產生產口罩,而一些投資公司則準備投資口罩自動販賣機;騰訊和阿里運用大數據推出的健康碼,為復工復產提供了安全保障;一些區域、市場推出了云展會進行網上展銷會等等,都不失為“創造顧客”的一種思維雛形體現。
面對當前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尤其是對于更多發展問題的中小企業來說,現在大家更應該靜下心來好好考慮一下如何在跨界創新方面先行一步,早日積極投入到創造客戶的市場競爭之中,而要將這一想法變成現實,本質上還要依靠具有創新思維和開拓能力的人才。可以預見,未來跨界的時代,是人才真正角逐的時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