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曾鳳飛:穿中國服,過中國年
10月27日晚,北京飯店金色大廳內上演了一場名為“好客山東 穿越中國”的春節華服專場秀,數十位模特身著以中國古典宮廷元素為設計靈感的現代中式服飾,步履轉換間,濃郁的年味兒提前到來。
據介紹,專場秀為2015年好客山東賀年會的啟幕之作,即日起至12月下旬,我省將面向國內外征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春節華服設計創意。
著裝是過節的重要符號
已連續舉辦五屆的好客山東賀年會從每年元旦開始,農歷正月十五結束,由于整合了元旦、春節、元宵節三大節點,并強調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提升游客、百姓參與程度,活躍淡季旅游市場外,更成為春節文化傳承創新的關鍵平臺。近年來,一大批瀕臨失傳的過年習俗借助賀年會被整理再現為能引導全民參與的活動內容。從孔府祭祀到鄉村扮玩,服飾常在其中扮演抓人眼球的角色,但提到過年期間穿著傳統服裝,人們又有不同看法。
“傳統服飾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節華服作為對春節文化的傳承,更寄托著美好心愿與祝福。”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教授王群山接受采訪時表示,過節要有過節的符號,這個符號中,他認為著裝最關鍵。
王群山指出,傳統服飾對于春節的價值體現在幾方面。一是禮節性,“穿著新年的盛裝,是對人禮貌、重視的非常關鍵的表現。”過年出行、和別人接觸時,還穿平時就能穿的衣服,就跟過年不吃特色年食一樣,他認為不合適。二是文化性,王群山表示,民俗研究的是身體性的文化現象,著裝是一種身體民俗,自然也應成為賀年會整理提升的一種老傳統和特色民俗,“服裝里面有很多圖案和色彩,過去勞動人民無法用言語準確訴說,就用吉祥的圖案在衣服上呈現,從而表達來年風調雨順、喜慶祥和等各種愿望。”
傳統服飾太過“隆重”不適合日常穿著
有受訪者提到,旅游景點作為表演道具的服裝,就是他們對傳統服飾的慣常印象,也有人認為,傳統服飾就是“隆重”的代名詞。在臺灣從事導游工作的賴小敏告訴記者,當地人對“過新年 穿新衣”的習俗依然相當執著,但至多以紅色、金色這種帶喜氣的元素來體現服飾上的“傳統”,這兩年,越來越多的人為逃避春節時的各種禮俗選擇出國旅游,傳統服裝似乎更沒了“用武之地”。
記者了解到,賀年會自2009年誕生之初就推出過賀年服飾板塊作為七大主題活動之一。一些市曾利用邀請外國人到孔府、周村古商城等有中國特色的場所過大年等活動,來宣傳推介傳統服飾。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因為上述活動沒能擺脫人們對傳統服飾只在特殊場合才會出現的慣常印象,沒把注意力放在推出適合普通百姓日常穿著的傳統服裝上,群眾參與程度不高,未能引發同賀年宴、賀年游、賀年禮等其他幾個主題相媲美的熱烈反響。
春節華服更“貼近生活”
據賴小敏介紹,今年中秋在日本旅行的經歷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傳統服裝在日本不是作為旅游、消費內容重興,而是當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發展出適合不同場合的成系統的傳統服裝。我省嘉華國旅在日本從事地接服務多年的導游常江也告訴記者,穿浴衣這種簡便的傳統服裝的日本游客在當地景點里很常見,日本女孩子成人禮那一年,每逢周末都會穿上和服散步、逛街。“如果有合適日常場合的傳統服裝,那么過年期間即便出國,我也很樂意穿著。”賴小敏說。
在此背景下,本屆賀年會的春節華服系列活動,將“貼近生活”、“百姓喜聞樂見的服裝樣式”作為作品征集的重要標準,試圖對華服這一年節文化元素進行“活態保護”。據介紹,賀年會期間省旅游局將在全國22個省市中挑選100名代表,向其贈送春節華服,“穿中國服 過中國年”將被塑造成好客山東賀年會品牌下的重要分支。
記者從本次專場秀設計師曾鳳飛那里了解到,秀場發布的50套服裝,是他從北京故宮的珍貴資料中汲取設計靈感,除傳承宮廷服飾特色,所有作品均以典型的十二章紋樣、吉祥紋樣、龍紋、水紋、云紋等為基礎,從構成、色彩、布局等方面進行重組再設計,更注重將其運用于簡潔利落的現代日常服裝中。而記者從現場觀眾那里收獲的最多評價,也是對這些傳統服飾與當下流行款式相結合的認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