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思慧:購物中心盲目增加餐飲加大成本
做商業,假如運營得好,能實現長期回報,這個資產還可以作為融資工具,使資金再投入到土地市場上,拿地回來再開發,就會形成良性循環。假如做得不好……那就相當于挖了一個投錢的“黑洞”,從規劃到開業運營,各種常規和非常規的開支成本可謂壓力山大。從投資部轉戰商業部的嚴思慧,對于商業項目開發多了幾分冷靜,她強調投資回報率在降低,招商難度在加大,甲方需要重視收支平衡,備好充足的現金流才是打贏“長期持有”戰的根本。而目前所強調的購物中心要加大體驗,要警惕這些體驗業態帶來的后期維護成本的增加。
8萬平方米以上規模適合長期持有
南方都市報(下稱“記者”):你是從投資部轉到商業部,我們如何從投資角度去看一個商場?
嚴思慧:做商業時,我會思考,投資商如何考慮這個商場?就像現在說要做體驗型業態,但還是要考慮整個商場怎樣才能盡快收回投資額。我們會提供“賬簿”給發展商,看看他們能夠容忍的限度,如果這個規模、業態組合下的投資方案不能容忍,就換別的方案,例如把整個商業縮小,去做社區或者街區型商業,無論賣,還是租賃都比較好處理。
假如發展商資金充裕、希望長期持有商業物業,或者希望整體轉讓給商業投資公司的,則物業規模一般在8萬-12萬平方米較為適宜,因為體量有足夠規模時,投資人獲得的利潤才相對較多,才愿意長期持有。
記者:你們怎樣做賬本?
嚴思慧:我們會根據合理的業態組合下商戶能夠承受的租金水平,做出現金流量表給發展商看。我們會以現金流量表的形式,將物業的建造成本、財務成本、租金收入、運營費用等指標綜合考慮,計算出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期等各項指標,給開發商參考。通過這個賬本,我們可以看出項目的成本和收益是否平衡,再進行相應的調整。對于收益較低的項目,發展商就要控制建造成本、尋求利息相對低的融資渠道。對于培育期較長的項目,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或融資渠道支撐,那就需要考慮銷售部分商業面積或者縮小規模等措施,保證投資安全性。
商場盲目增加餐飲,投資成本會增高
記者:除了這些基本開支之外,還需要注意可能產生的其他成本嗎?
嚴思慧:例如餐飲。現在很多顧問建議開發商增大餐飲業態比例,但做餐飲也會引起新的問題,雖然可以帶動人群來消費,但這個人群消費目的是非常強的,如果商場的零售不足以吸引他們的話,吃完飯可能就走了,同時還具有時間性,不會一天都呆在這里,但商場因為增加了餐飲比例,它的所有設施設備的成本都將變高,空調、水電,甚至隔油池都需要增容。有一些業主對自己商場不是有太大信心,餐飲比例設施方面預設做到了七成,但也要注意相關成本的增加。特殊的業態和非常規的設計將帶來額外的維護成本。例如在商場中小型水族館、垂直綠化和水系成為新的潮流,這些設計涉及到的維護成本明顯高于一般的商業建筑,而且并無直接的租金收入。雖然引入特殊業態和特色設計的出發點是吸引人流,業主還是需要對其進行成本和收益的仔細考量,是否能夠起到杠桿作用,帶動項目整體價值的提升。
記者:現在商業項目層出不窮,對于長期持有的項目,它的定期翻新是不是也很費錢?
嚴思慧:商場每天運轉,接待大量客流,后期維護成本不可忽視,并且,原有的項目需要通過重新裝修,才能保持良好的購物環境,并且給消費者帶來新鮮的體驗。例如,1990年開業的香港太古廣場,分別在1998年和2008年都進行過大型的翻新工程以保持活力,在2008年至2011年更是用了四年時間做整體翻新,為了避免影響租戶的生意,大部分工程是在每天結業后進行。國內的購物中心的建造水準和后期維護均弱于香港的成熟購物中心,而面臨著變化更快的市場環境,通過翻新來保持競爭力,對于業主來說是不可不預備的費用支出。
投資回報率在降低,資金流要比較充足
記者:從投資角度,開發商投資回報率一般在多少?
嚴思慧:一般投資回報率8%以上是比較好的,但是近三年一些發展商6%都能接受,回收期一般是要求在10年以內,但是目前純粹的商業很難做到,除非是綜合體和一些銷售的產品才能做到10年以內。
記者:充足的資金也不代表就能把購物中心做好。很多項目都卡在“招商”上了。前期怎樣規劃商業規模,比較好招商?
嚴思慧:首先,單層建筑面積比較講究。單層達到1.5萬-2萬平方米(以下除使用面積會單獨注明,其他面積都指建筑面積)就會比較好做,即使用面積為8000-12000平方米(商家一般按使用面積報數給發展商)。假如對于一層只有3000平方米使用面積的購物中心來說,如果要招進一個服飾主力店,它所占有的面積往往都要1000多平方米(使用面積),因此僅剩下1000多平方米(使用面積),就不好再去招別的次主力商戶進駐了。主力店也是需要和好的品牌做鄰居,但是除去主力店占用的面積外已經沒好的鋪位給其它“鄰居”了。6萬平方米以上的購物中心就會比較靈活,可以做成家庭式的消費,一站式購物中心,這樣的話,可以考慮引進電影院、超市作為主力,還可以找一些好一點的服飾品牌做主力店。
記者:超市、電影院之類,他們給的租金都很低,不利于提高投資回報率。
嚴思慧:從市場角度來看,精品超市就是順應購物中心的發展成熟而興起。國內購物中心早年多規劃大型超市作為主力店,隨著市場變化,業主逐漸發現大型超市租金低和租期長的缺點,而且薄利多銷的商業模式并不能有效地帶來中高端客源。于是,購物中心紛紛縮減超市面積,如廣州的中華廣場和正佳廣場,先后將大面積的Jusco和百佳替換為小面積的T A ST E,既騰出了商業面積引入其他高租值商家,也提高了超市的租金,還提升了商場的檔次,可謂一舉數得。
主力店也有多種形式
記者:那如果商場不追求招主力店呢?
嚴思慧:每個商場都肯定需要有主力店,否則其他小的店鋪或新興的品牌很難存活,只不過可以沒有超市、百貨、電影院這類大型主力店。一般4萬平方米以內的商業物業,要么作為社區型商業,要么定位做到小而精,商戶的組合數量不會很多,但都圍繞某個主題來打造項目。例如,深圳華潤1234space的商業面積約1萬平方米,引進的品牌主要以時尚、精致、年輕品牌為主,業態上則以零售和餐飲為主。零售品牌以潮流服飾為主,包括H & M和G A P等國際品牌,也引入了眾多原創設計師潮牌。餐飲則引入悅活火鍋店和香港翠華茶餐廳等吸引年輕人的新銳餐廳。此外,商場還引入了充滿文化和小資氣息的西西弗書店,進一步呼應了項目主題。
再如上海的K 11,其商業面積約4萬平方米,以購物藝術中心為主題,業態以零售和餐飲為主,未引入任何大型主力店。K 11一方面引入商圈內未有的零售和餐飲品牌,另一方面在消費者體驗上下足功夫,商場各個角落都有藝術品帶給顧客驚喜,設置更多的公共空間供顧客休憩和娛樂。地鐵通道入口、精致的農莊餐廳、臨街花園的設計都充滿創意,成為吸引人流進入的賣點。
記者:目前招商是不是比以前更嚴峻?
嚴思慧:經濟下滑、供大于求、電商沖擊等因素,令招商較以前嚴峻。現在是商戶的市場,而不是業主的市場,有些主力店商家比較強勢,在三、四線城市很多商場想引進商家,但商家又覺得這些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能力不夠,因此,有些商家會要求沒有保底租金,有的甚至要“反保底”,保證能夠做到多少生意,做不到商場就要補貼給這個商戶。商戶愿意為商場守1年或2年,假如預計兩年后商場都沒辦法旺起來,就算給多少裝修補貼和優惠都不會去,因為貨物堆壓和聘請人員的費用也不是小數目。同時,這些商家每年開店的名額有限,所以都比較謹慎,因此對于甲方的現金流要求更高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