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類等制造業要重視國際標準制訂
中國制造業論壇于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邀請了中日產業經濟界權威的學者和企業家,深入分析中日產業政策,剖析日本制造業國際化的成功經驗,共同為困境中的中國制造業尋找對策,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陳佳貴:尊敬的蔣委員長、各位來賓,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就如何提高我國制造業國際化的質量和水平講幾點意見。
一、中國制造業的國際化已經取得長足的進展。
經濟全球化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已經成為對外貿易大國,1980年我們的進出口總額僅僅圍570億人民幣,當時貿易依存度是12.6%。2004 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9555億人民幣,貿易依存度達到了70%,進出口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三位,僅排在美國、德國之后。2006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 1.76萬億美元,進一步鞏固了貿易大國的地位。剛才蔣正華副委員長也講了,今年我們國民生產總值可能超過24萬億人民幣,進出口總額有可能超過兩萬億美元,在近一兩年有可能超過德國成為第二貿易大國。在貿易規模擴大的同時,貿易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競爭力不斷提高。制造業的國際化已經取得長足的進展,從產品的出口來看,首先工業制成品的出口產品已經占很大的比重,1980年的時候我國出口貿易的商品中初級產品出口占到出口總額的50%,工業制成品的出口也相當于50%,而到了2000年以后工業制成品的比例上升到90%以上,初級產品的比例相應下降到10%以下。到2006年制成品出口占到出口總額的 49.5%,相應初級產品出口降到6%以下。
其次,在工業制成品中機電產品出口比重上升,1995年機電產品出口占34.5%,2000年是47.1%,2006年達到56.7%。在工業制成品中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在逐步提高,1995年僅有6%,2002年達到22.2%,2006年上升到近30%。
1、從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來看也在逐步提高,自1994年以后中國工業制成品的貿易競爭指數一直為正,大概在0.1左右,衡量貿易競爭指數只要是零以上就是有競爭力的。相反初級產品的出口貿易競爭指數在下降一直未負,也就是說初級產品沒有競爭力。我國工業制成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也在逐步提高,在世界的名次 2004年超過日本僅次于歐盟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三大制成品的經濟體,占有率達到8.3%,是美國的81%,日本的104%。2003年到2004年市場占有率增長分別為36%和37%。
2、從對外直接投資看,2002年以來我國政府不斷完善境外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繼續推進對外投資的進程,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多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去,對外進行投資進入一個比較快速增長的時期。
2002年末我國從事跨國投資與國內企業已經發展到三萬多家,對外投資吸引世界160多個國家,我國對外投資已經從建點、開辦窗口等簡單的方式發展到投資建廠、收購兼并、股權置換、境外上市和建立戰略合作聯盟等多種發展投資方式。2006年末我國對外企業投資存量為750億美元,是2002年末的3.3 倍。2002年到2006年對外企業投資流量分別為27億美元、29億美元和52億美元,123億美元和167億美元。2006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是 2002年的6.5倍,也就是說對外投資也進入快速增長時期。
3、從引進外資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取得了很大的成績。2003年到 2006年我國計算機以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93億美元,其中2006年為82億美元,比上兩年增長5.9%,目前世界主要的IT 制造業企業紛紛在華設廠,有的還將研發中心設在我國,有利促進了我國電子企業通信設備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增加了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提高制造業國際水平要重視的主要問題。
討論國際競爭力的時候,有的學者講了,現在是一類國家制訂標準,二類國家靠出售技術,三類國家靠出售產品,這個觀點有點極端。但是三個方面的問題應該說是制造業方面的主要問題。
1、重視標準的制訂。我國現在有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國家標準,但是產品要走向國外遠遠不夠,必須要遵守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的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國際標準化委員會公認的其它組織制訂的標準,加強采用國際標準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技術經濟政策,為組建企業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對外開放、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結合,我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
我國引進發布的19000多項國家標準,這是 2001年的數字,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有八千多項,采用標準是43%左右。國際標準化組織ICO和國際電動委員會IEC現有的標準是一萬六千多項,已經轉化為我國國家標準的有六千多項,轉化率是83%,顯然我國的標準化水平與國際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不能夠消極地去遵守國際標準,應該爭取制訂國際標準的法律權和主動權,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我國產品在國際上的認可度。
2、重視自主創新,發展核心技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涌現了一批勇于自主創新的成功企業,他們當中有的通過原始創新成果的產品化占領了國際市場,有的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打造自主品牌占領市場。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多數企業研發中心工作效率比較低,創新組織機制也不完善,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大中型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僅為2.6%,而美國為8.3%,這還是1998年的數字。2000年的數字是7.4%,日本是 8.6%。我們研發經費的投入只占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在28567家大中型企業當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只占24%,具有國家知識產權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僅占千分之三,目前我國僅有1.1%的企業獲得授權的專利,其中僅為0.17%的企業獲得法律專利權。在今年13萬件發明專利當中有一半是來自國外的跨國公司,可以說在國際范圍我國企業無論是在國際創新的投入上還是新產品上都同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因此,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確立企業的技術創新地位是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近年來中國政府已經把自主創新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來加以推進,計劃到2020年IT投入占GDP的比重從現在的1.35%提高到2.5%,科學技術進步對GDP的貢獻率從現在的39%提高到60%。中國的專利擁有數從現在世界的第20位上升到第五位。
3、努力增加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我們的產品是有競爭力的,但同時我們要看到面臨嚴峻的挑戰。剛才蔣正華副委員長也分析了,我們的產品競爭力之所以不強,從目前來看主要是三大問題。
一個是靠資源的低水平加工,我國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僅為1%,稀土礦2%,金礦為4%,而國外的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物產標準一般是10%— 16%,2005年底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達到每噸420美元,我國僅收取四美元,可以說是無償利用資源,助長了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過度發展,加劇了產業結構的惡化,同時造成能源的浪費。據研究,2000年按現行的費率計算,每一噸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我國為1274倍標準煤,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2.4 倍,比美國、歐洲、日本、印度分別要高2.5倍、4.9倍、8.7倍、13倍。
第二,靠勞動者的低工資,目前我國制造業工人的工資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3%,1996年到2006年全國工人工資總額年均增長9.15%,同年企業利潤增幅是28.62%,農民工工資的增長更慢。
第三,犧牲環境。
我國出口產品主要是由外資企業提供,而且加工貿易性質的產品比重大。2006年我國機電工業加工貿易產品占出口產品總額的50%以上,其中加工貿易的出口占機械工業產品的份額更高一些。我國的機械工業產品出口力是強的,但是如果除掉國外的投資再來計算那就不一樣了,實際是負的。
三、產品的附加值低,缺乏高附加值的產品。
缺少世界知名品牌的產品,目前我國企業主要還是采取低價競爭和低成本的規模擴張優勢,企業從品牌獲得的利潤甚少,雖然我國制造業玩具占全球產量的 70%,鞋類產品占全球產量的50%,彩電占全球產量的45%,空調占全球產量的30%,紡織品服裝貿易占全球的24%,有近二百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還是比較少,目前我國國內出口企業中擁有自有商標的不到20,自主品牌發展滯后,美國品牌所創造的價值占GDP的比重60%,我國則不到20%。
四、重視人力資本,提高勞動者素質。人力資本為提高企業的效益和競爭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891年到1959年的 70年中,美國物質資源增加了4.5倍,對勞動者進行教育培訓的投資增加了8.5倍,而前者使利潤增加了3.5倍,后者使利潤增加了17.5倍,可見人力投資帶來的利潤更多。日本一份研究資料表明,工人教育水平每提高一個年級,新技術革新利潤增加6%,而技術革新能降低成本5%,技術人員能降低成本10% —15%,受過良好教育和培訓的管理人員創造和推廣先進管理技術可降低30%以上的成本。經過技術再教育的工程人員,工作效率可以提高40%—70%。前蘇聯經濟學家柯羅瓦多馬洛夫和伍茲諾娃在1981年的一篇文章當中也指出,前蘇聯從1960年到1978年,具有高于五年教育水平的勞動者占從業人員總數比重中增加了50%,而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5倍。換句話說,1960年到1978年勞動者的教育水平每提高10%,勞動生產率提高1.4倍。1961年到1975年間前蘇聯國民收入增長80%是靠勞動者生產率提高獲得的,其中37%是靠勞動者的教育和技能水平獲得的。我國的研究單位也做過調查,調查表明在完成生產定額方面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比小學文化程度的工人要高26%,受過高等教育的工人比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工人生產率要高20%—30%,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三年出徒,具有高中和中專文化水平的工人一年就可以出徒,大學文化程度的工人不用一年就可以出徒,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二。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了,人力素質提升是提高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根本,人力資本的形成除了要靠正規的學歷教育以外還要靠企業的再教育,成為制造業的強國增強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必須要要有大批高素質的人才。特別主要培養大批的高級技工,國家要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花大力氣辦好國內技工學校,社會、企業加強職工的再教育,不斷豐富職工的知識,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只有這樣我國制造業走向世界,國際競爭力也才能得到進一步提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