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農民工主動辭職提前返鄉過年
同樣是春節前提前返鄉,去年李成文是被工廠裁員,今年則是主動辭職。
“拿那點工資沒意思,還不如早點回家。”1月25日,在廣州火車站廣場候車的四川小伙李成文說。此時,離農歷春節還有近20天,離鐵道部門預定的春運開始日期,也還有近一個星期。
事實上,這種情況并不奇怪,返鄉的農民工多天前就已經讓廣州火車站廣場人滿為患了。“去年12月底回去的人就開始多了,今年1月初已經像在春運。”在火車站廣場上維持秩序的保安小張說。
據海關廣東分署發布統計數據,廣東省去年12月進出口同比大增三成多,訂單數量也達到了一年來的最高峰。然而因為工人早早打點行裝回家,企業缺少人手,老板們不得不推掉金融危機時夢寐以求的訂單,提前放假。
對于如何緩解用工荒,多位企業主表示并沒有有效的辦法。廣州白云區一家電子廠老板尹桐說:“沒有什么辦法,只能等年后再看。”
訂單增加之后
李成文對于辭掉工作,表現得非常隨意。
“本來廠里要下個月4號才放假,我請假沒批準,就辭職了。”他斜靠在行李袋上,輕松地對記者說,“和我一起辭職的,還有十來個老鄉,大家說好了一起回家。”
和李成文這樣為了早點回家而辭職的農民工不在少數。“工人們早就沒有心思上班了,天天在問什么時候放假,有些就干脆請假或辭職。”廣州市白云區的一家化妝品廠的曹主管說。據他介紹,因為這個原因,他很多老鄉所在的工廠都提前放假了。“工人要求放假一年比一年早,老板沒辦法,現在打工的比老板牛,可以隨時換廠。”他說。
事實上,這樣的要求可“害苦”了企業。一年的金融危機讓企業訂單常常難以滿足生產,而下半年訂單剛有比較明顯的增多,缺少工人又逼停了生產機器。
“很多企業都缺人,在東莞是普遍的問題。過年了農民工都回去了,有訂單也要考慮一下接不接,很多訂單都不敢接。”東莞原家具行業協會副會長陳耀深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據相關部門統計,去年被稱為中國制造業中心的東莞有九成以上的工廠缺少工人,由于這個原因有五成的工廠30%-50%生產機器開工不足。
企業不得不各出“奇招”。尹桐的工廠現在有400多名工人,他告訴本報記者,“工人缺口達200多,沒辦法,只得把幾十名行政人員也調到生產線,讓他們晚上加班干。”
“年底這種情況就更加突出。我前幾天有兩個訂單就不得不推掉,加上辭職的其他各種原因,工人已經走了幾十個,還是早點放假吧。”東莞大朗鎮一家制衣廠的老板袁能兵說。上述化妝品廠的曹主管也告訴記者:“工廠年底的生意最好,老板也是被逼無奈提前放假。”
李成文去年輾轉了東莞石碣鎮、高埗鎮、廣州新塘鎮等地,一共在四家工廠工作過。
“工資太低了,都是1200元左右,工作還很累。”李成文覺得在工廠工作狀況都差不多,沒有一家工廠能讓他安下心來做滿半年。據廣東一家媒體與麻省理工大學、中山大學的聯合調研顯示,金融危機后工人工資提升并不明顯,僅僅提升了10%到20%。
即使這樣,李成文還是帶著自己的想法,“總是覺得下一家會更好,后來也沒好,但還是想嘗試一下。”事實上,他這種嘗試基本上成了新一代農民工的共同點。工廠缺少工人讓李成文們有充分選擇的條件,而他們不斷地選擇又制造了企業工人流動快,缺少工人的事實。
整整一年,珠三角各個工業區的工廠門口,都不斷地更新著招工廣告。“一年下來基本上沒有存錢,本來工資就低,還常換工作。”李成文說,“2010年想去做其他的,不想去工廠了。”
據李成文介紹,他父親也曾在珠三角打了近20年工,兩年前就沒有再回來。近年,國家實行植樹造林補貼政策,當地的補貼標準是每種一棵樹每年補貼5塊錢,他家計劃每年在荒山上栽5000棵樹,單補貼就遠遠大于打工收入。
一位開辦了工廠近二十年的制衣廠老板袁能兵也總結:“他們路子也多了,很多老一代的農民工都沒有再出來打工,近年來國家對農業出臺了各種各樣的補貼,有一定的收入來源。”這也致使新一代農民工對打工掙錢看得頗為隨意,即使沒存下錢,家里收支也不必太擔心。
而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多位老板則抱怨,現在很多像李成文一樣的年輕一代農民工都很浮躁,不愿意做生產線上的工人,首先觀念上就難以讓他們安下心來。尹桐對這種狀況頗為無奈,他說:“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出來玩的,不是來打工的。”
產業困局
采訪多位農民工稱,去年工資還是稍微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很小。袁能兵也說:“我去年也給工人提高了工資,對企業來說這已經是一筆大開支,而工人反應并不明顯,該走的還是走了。”
當人們在質疑企業為何難以大幅度提高工資時,老板們則正在為小幅度地提高了工人工資而發愁。以袁能兵的制衣廠為例,如果以每個工人工資每月提高200元計算,袁能兵一個月就得為上千名工人多支付20萬元工資。“對工人而言,每個月提高200元錢并沒有什么大的改變,但對企業來說,成本會大幅度增加,利潤大幅度減少,競爭力也大幅度下降。”袁能兵說。
據調研外來工收入支出情況的項目負責人林濤稱,珠三角的中小企業以外向型為主,都依靠訂單生存。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并不擁有議價權,他們的利潤也被壓縮到了整個產業鏈的最低。以廉價勞動力為最大優勢形成的珠三角制造業,當工人對廉價不再滿意時,自然就陷入了困局。
近年的用工荒,已經嚴重影響了珠三角的制造業。據袁能兵稱,接訂單前,要先考慮人手夠不夠,有些訂單因為缺工而不敢接;不僅如此,因為生產線工人不足,還影響到了產品的質量。“生產管理上,也沒有了保證,因為你要求著工人,一批評他,他甩手走人了。這樣導致整個行業的產品質量都在下降,再這樣下去,制造業的發展可能要開倒車。”袁能兵擔憂地說。
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還是覺得應該從提高工資入手,“如果工資不提高,招工會更難。”然而,要提高工資,企業得有能力承擔高額的用工成本,必須有較高的附加值。
以制造業著稱的珠三角多年前就提出產業轉型與升級的構想與措施,全面推進“騰籠換鳥”。去年年初國務院正式通過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爭取到2020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6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0%。
從調整產業上去解決用工問題,需要時間和承受陣疼,卻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拿那點工資沒意思,還不如早點回家。”1月25日,在廣州火車站廣場候車的四川小伙李成文說。此時,離農歷春節還有近20天,離鐵道部門預定的春運開始日期,也還有近一個星期。
事實上,這種情況并不奇怪,返鄉的農民工多天前就已經讓廣州火車站廣場人滿為患了。“去年12月底回去的人就開始多了,今年1月初已經像在春運。”在火車站廣場上維持秩序的保安小張說。
據海關廣東分署發布統計數據,廣東省去年12月進出口同比大增三成多,訂單數量也達到了一年來的最高峰。然而因為工人早早打點行裝回家,企業缺少人手,老板們不得不推掉金融危機時夢寐以求的訂單,提前放假。
對于如何緩解用工荒,多位企業主表示并沒有有效的辦法。廣州白云區一家電子廠老板尹桐說:“沒有什么辦法,只能等年后再看。”
訂單增加之后
李成文對于辭掉工作,表現得非常隨意。
“本來廠里要下個月4號才放假,我請假沒批準,就辭職了。”他斜靠在行李袋上,輕松地對記者說,“和我一起辭職的,還有十來個老鄉,大家說好了一起回家。”
和李成文這樣為了早點回家而辭職的農民工不在少數。“工人們早就沒有心思上班了,天天在問什么時候放假,有些就干脆請假或辭職。”廣州市白云區的一家化妝品廠的曹主管說。據他介紹,因為這個原因,他很多老鄉所在的工廠都提前放假了。“工人要求放假一年比一年早,老板沒辦法,現在打工的比老板牛,可以隨時換廠。”他說。
事實上,這樣的要求可“害苦”了企業。一年的金融危機讓企業訂單常常難以滿足生產,而下半年訂單剛有比較明顯的增多,缺少工人又逼停了生產機器。
“很多企業都缺人,在東莞是普遍的問題。過年了農民工都回去了,有訂單也要考慮一下接不接,很多訂單都不敢接。”東莞原家具行業協會副會長陳耀深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據相關部門統計,去年被稱為中國制造業中心的東莞有九成以上的工廠缺少工人,由于這個原因有五成的工廠30%-50%生產機器開工不足。
企業不得不各出“奇招”。尹桐的工廠現在有400多名工人,他告訴本報記者,“工人缺口達200多,沒辦法,只得把幾十名行政人員也調到生產線,讓他們晚上加班干。”
“年底這種情況就更加突出。我前幾天有兩個訂單就不得不推掉,加上辭職的其他各種原因,工人已經走了幾十個,還是早點放假吧。”東莞大朗鎮一家制衣廠的老板袁能兵說。上述化妝品廠的曹主管也告訴記者:“工廠年底的生意最好,老板也是被逼無奈提前放假。”
李成文去年輾轉了東莞石碣鎮、高埗鎮、廣州新塘鎮等地,一共在四家工廠工作過。
“工資太低了,都是1200元左右,工作還很累。”李成文覺得在工廠工作狀況都差不多,沒有一家工廠能讓他安下心來做滿半年。據廣東一家媒體與麻省理工大學、中山大學的聯合調研顯示,金融危機后工人工資提升并不明顯,僅僅提升了10%到20%。
即使這樣,李成文還是帶著自己的想法,“總是覺得下一家會更好,后來也沒好,但還是想嘗試一下。”事實上,他這種嘗試基本上成了新一代農民工的共同點。工廠缺少工人讓李成文們有充分選擇的條件,而他們不斷地選擇又制造了企業工人流動快,缺少工人的事實。
整整一年,珠三角各個工業區的工廠門口,都不斷地更新著招工廣告。“一年下來基本上沒有存錢,本來工資就低,還常換工作。”李成文說,“2010年想去做其他的,不想去工廠了。”
據李成文介紹,他父親也曾在珠三角打了近20年工,兩年前就沒有再回來。近年,國家實行植樹造林補貼政策,當地的補貼標準是每種一棵樹每年補貼5塊錢,他家計劃每年在荒山上栽5000棵樹,單補貼就遠遠大于打工收入。
一位開辦了工廠近二十年的制衣廠老板袁能兵也總結:“他們路子也多了,很多老一代的農民工都沒有再出來打工,近年來國家對農業出臺了各種各樣的補貼,有一定的收入來源。”這也致使新一代農民工對打工掙錢看得頗為隨意,即使沒存下錢,家里收支也不必太擔心。
而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多位老板則抱怨,現在很多像李成文一樣的年輕一代農民工都很浮躁,不愿意做生產線上的工人,首先觀念上就難以讓他們安下心來。尹桐對這種狀況頗為無奈,他說:“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出來玩的,不是來打工的。”
產業困局
采訪多位農民工稱,去年工資還是稍微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很小。袁能兵也說:“我去年也給工人提高了工資,對企業來說這已經是一筆大開支,而工人反應并不明顯,該走的還是走了。”
當人們在質疑企業為何難以大幅度提高工資時,老板們則正在為小幅度地提高了工人工資而發愁。以袁能兵的制衣廠為例,如果以每個工人工資每月提高200元計算,袁能兵一個月就得為上千名工人多支付20萬元工資。“對工人而言,每個月提高200元錢并沒有什么大的改變,但對企業來說,成本會大幅度增加,利潤大幅度減少,競爭力也大幅度下降。”袁能兵說。
據調研外來工收入支出情況的項目負責人林濤稱,珠三角的中小企業以外向型為主,都依靠訂單生存。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并不擁有議價權,他們的利潤也被壓縮到了整個產業鏈的最低。以廉價勞動力為最大優勢形成的珠三角制造業,當工人對廉價不再滿意時,自然就陷入了困局。
近年的用工荒,已經嚴重影響了珠三角的制造業。據袁能兵稱,接訂單前,要先考慮人手夠不夠,有些訂單因為缺工而不敢接;不僅如此,因為生產線工人不足,還影響到了產品的質量。“生產管理上,也沒有了保證,因為你要求著工人,一批評他,他甩手走人了。這樣導致整個行業的產品質量都在下降,再這樣下去,制造業的發展可能要開倒車。”袁能兵擔憂地說。
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還是覺得應該從提高工資入手,“如果工資不提高,招工會更難。”然而,要提高工資,企業得有能力承擔高額的用工成本,必須有較高的附加值。
以制造業著稱的珠三角多年前就提出產業轉型與升級的構想與措施,全面推進“騰籠換鳥”。去年年初國務院正式通過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爭取到2020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6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0%。
從調整產業上去解決用工問題,需要時間和承受陣疼,卻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