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我修身?
曾國藩在事功建立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的修煉,同時以人格的修煉的完善來促進事功的建立。
曾國藩的修身有五字:誠、敬、靜、謹、恒。
誠,即誠實,誠懇。為人表里如一,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煉自己的誠。
敬,所謂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懼,人不能無法無天,要有敬畏。表現在內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現在外就是端莊嚴肅有威儀。
靜,是指人的心、氣、神、體都要處于安寧放松的狀態。
謹,指的就是言語上的謹慎,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恒,是指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這五個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獨",就是人應該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獨處,也就是指在沒有任何人監督的情況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標準,按照最高準則來對待。
"人要有所畏懼"這句話說的很好,現在的人確實有點無法無天了,今天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篇報道,說歌迷因看超女發生爭執竟在對方身上砍了20多刀,真是畜生啊!
還有現在的大學生為了考試過關,想盡了方法作弊,替考、手機傳送,傳小條子,四六級考試每年漏題等等,方法可謂層出不窮啊。甚至,今年高考的監考老師都要接受反作弊培訓。
"靜"、"謹"也需要我等時刻修習,方能最終成為一個有風度,舉止優雅,成熟并可以信賴的男子漢!
最后,就是有健康的體魄,這很重要啊,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沒了身體什么就沒有了。同志們,有時間就去鍛煉自己的身體吧!
總之,請記住青年詩人汪國真的一句話吧,"人不一定是偉大的,但一定要成為一個崇高的人"!
一個人,之所以要修身,是為了要健全自己;自己健全了,對于家庭、社會、朋友、事業,都有幫助。修身,才能知道如何與人往來。我們要如何修身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居家要儉:一個人如果貪慕榮華,只圖享樂,必然助長惡行,有時更因此而招致家敗身喪。如李商隱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節儉并不是慳吝、一毛不拔,而是實不虛華,食不求精,衣不求美,飽暖則足。司馬光說:「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養成了奢華無度的習慣,再富有的家庭終必淪為貧乏;反之,如果能謹身節用,一粥一飯不奢靡浪費,自必因此而有所積蓄,甚至轉貧為富,所以居家要儉。
第二、創業要勤:這是一個物競天擇的社會,「適者生存」是必然的定律。一個人要想成功立業,不是靠家人的聲望,也不是取決于出身的高低,而是端看自己的勤勞與努力。語云:「勤有功,戲無益」,勤才能改變你的人生,即所謂「勤能補拙」。一個出身貧窮的人,只要能勤勞,必能轉窮為富,如香港塑料花大王李嘉誠、日本汽車王國豐田佐吉,不都是以勤勞的汗水,創造出成功之路的嗎?所以勤勞是創業之道。
第三、待人要謙:人際間的相處,有一個重要的秘訣,那就是謙虛。一個人的學識再好,如果高傲不知謙虛,難受主管的青睞;一個人的容貌再美,如果自負不知含蓄,難受他人的贊美;一個人的能力再強,如果不懂得忍讓,難得他人的友誼。曾國藩說:「謙,則不招人忌;恭,則不招人侮。」所以謙虛和睦,才能獲得人緣;謙恭有禮,才能受人尊敬,所以「謙」是待人之道。
第四、處事要和:「和氣迎人,則乖滅」。瞋怒,不但有害人體的健康,還常使小過變成大過、有理變成無理,甚至做出不當的抉擇,因此在待人處事上,要能心平氣和。心平氣和能讓頭腦冷靜,心平氣和才不失方寸,心平氣和才能制剛躁之氣。古人云:「心平氣和,而后足以平不平以致乎平,大事化為小事,小事化為無事」。所以,「和」是處事之道。
人與人相處,不知道自己的缺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故凡事不要總是指責別人的不對、不是、不好或不應該。須知在世間法上,往往是對外容易對內難、修身容易修心難、做事容易做人難、讀書容易明理難。
關于「如何修身」,有四點意見:
第一、居家要儉,
第二、創業要勤,
第三、待人要謙,
第四、處事要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