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士,別忘了自掏腰包接受“再教育”
小平經過一段時間打拼,工作游刃有余,事業正處于上升空間,就認為自己有了“老本”,可以高枕無憂。可他沒意識到,在競爭激烈的當下是沒有老本可吃的,自己的文憑和資歷正一點點地折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折舊成“處理品”,遭遇各種職業危機。那么,像小平這樣的職場人士怎樣才能讓自己不斷“保鮮”呢?
專家認為,就業競爭加劇與證書層次高移是學歷、知識折舊的重要原因。據華中人才市場統計,25周歲以下的從業人員,職業更新周期人均為一年零四個月。在技術、醫藥、經濟管理領域,知識的折舊率每年都在80%左右。目前職業的半衰期越來越短,單一專業的人才最易折舊。統計顯示,高薪者若不學習,無須5年就會變成低薪!
與此同時,人才的概念也在悄悄變化,由原來的認為高學歷、高職稱就是人才,已轉向“有需要且合適的才是人才”。對人才的需要也由單一技能轉向復合型人才。比如市場對英語人才的需要已由原先的純英語人才轉向更青睞法律英語、金融英語等復合型人才;對IT人才轉向更看重IT+管理、IT+產品研發等復合型IT人才。
一些有心計的白領們開始尋找“工商管理、計算機、財務、人力資源管理、英語等學歷之外的“素質訓練”,這類培訓在以后的職場沖浪中,將轉為各種資格證書,在求職或跳槽時增加自己的“分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