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稅征收如箭在弦 稅率難定
據悉,備受關注的征稅細則。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李偉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國家提出征收環境稅是適應全國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必然舉措,不對污染環境的企業征收環境稅,對保護環境是不利的。
征稅方案成型
據悉,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繼續推進費改稅,全面改革資源稅,開征環境保護稅,研究推進房地產稅改革。其中環境稅作為“獨立的稅種”,其鎖定的征收范圍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廢水和固體廢棄物。該方案提出的建議稅率是:SO2和固體廢棄物的稅率為2元/公斤,廢水(污水)的稅率為1元/噸,CO2的稅率為10元/噸。在稅款的歸屬明確提出歸屬地方收入。
目前該方案在具體的實施細節上存在很多爭議,由于建立一個完善的環境稅體系涉及到的國家部委眾多,目前環境稅方案還未獲得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和住建部的批準。對于已獲批的三個部委之間的具體責任也沒有在方案中具體體現出來,整個環境稅體系的協調機制和利益分配也沒有明確,這讓環境稅在以后實施過程中會面臨很多問題。
據悉,此次環境稅方案在整體設計上采取費改稅,即由以前環保部門負責征收的排污費轉變為由稅務部門負責征收的排污稅。根據方案設計和研究者提出的低、中、高三個方案,如果采取其中的低方案,一年排污稅收入大約在600億元(去年我國排污收費年征收額不到200億元),碳稅收入大概為400億元。根據最保守的估計,開征環境稅每年國家稅收可以增加1000億元以上。
開征時間最早在明年據了解,通過征收環境稅來提高企業的節能環保效率,起源于二戰后歐洲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此后為世界一些發達國家所效仿。目前西方主要國家已經基本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環境稅稅系,征收環境稅包括大氣、水資源、生活環境、城市環境等十余種,征稅范圍涵蓋二氧化碳稅、二氧化硫稅、水污染稅、噪聲稅、固體廢物稅、垃圾稅等數十種。
現在西方國家征收環境稅一般遵循“誰污染,誰繳稅”的原則。有資料顯示,美國自1972年開始率先征收二氧化硫稅,當時美國規定二氧化硫濃度達到一定級別標準按從量征收相應稅額,以引導美國企業安裝相應環保設備、使用含硫量低的燃料等。比如在二氧化硫濃度達到一級標準的地區,每排放一磅硫征收15美分。德國征收水污染稅也是堅持“誰污染,誰繳稅”的原則,所征收的水污染稅全部作為地方政府收入用于改善水質。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表示,國家“十二五”期間具體到什么時候開始征收環境稅涉及到具體征稅準備工作是否到位。目前的征稅方案具體包括稅率確定、征收范圍確定、環保和稅務部門協調配合機制確立、減免稅設置等諸多環節。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周建則認為,環境稅征收方案制定者首先需要考慮怎樣界定環境稅,避免和現有稅種的沖突;其次,需要考慮各地企業的經濟承受能力。
目前我國征收環境稅的用意主要是通過稅收來明確地方政府和企業推動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責任,現在中央政府每年財政收入數額巨大,因此征收環境稅顯然主要不是為了增加國家稅收。
“十二五”期間環境稅的具體征收時間需要仔細考量。一些專家認為很可能是在明年,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曾以資源稅舉例說:環境稅是一個體系,其中包括資源稅。2006年、2007年,有關部門對資源稅改革也進行了討論,但那時如果出臺等于給物價上漲火上澆油;2008年下半年,外部金融危機沖擊來臨,整個經濟急速下滑,使得信心比黃金還重要,也不利于推進此項改革。
分析人士認為,環境稅作為一個稅系,不是單獨的一個稅種,它是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內化到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中去,再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環境資源的一種經濟手段。我國早在1996年就開始研究環境稅,但遲遲未能推出環境稅。從環境稅征收方案來看,我國應該從四個稅目推動環境稅工作:一是污染排放,環境稅稅基應該建立在污染排放量的基礎上;二是污染產品,對一些有潛在污染的產品,或者一次性消費的資源產品進行征稅;三是生態保護稅,對一些自然資源產品,如礦產資源開發帶來資源破壞,應該征稅以作生態補償;四是碳稅。
從理論上講,環境稅應把很多污染環境的行為、產品等納入課征范圍。但是,受相關排放監測技術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需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先從重點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課征對象入手,待取得經驗、條件成熟后再擴大征收范圍。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認為,一個新稅種的開征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個環節征收的稅收會擴展到其他階段,影響到經濟中的各個環節,所以,何時開征新稅種或政策的調整都應該慎之又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