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社會責任的挑戰轉為鞋業發展契機
全球鞋業發展迅速,2012年產量達到210億雙。與此同時,鞋業面臨新的挑戰,勞工和原材料成本上升,鞋類價格不斷上漲,消費者對產品信息透明性要求不斷提高,希望獲知產品生產方式、源產地、材料、工作條件等方面的信息。正如UITIC主席莫漢毅所言,制鞋行業要考慮對社會、環境、經濟的產生的各種影響,而第18屆UITIC大會以“社會責任:制鞋業面臨的挑戰”為主題可適逢其時。全球專家匯聚一堂,圍繞產業鏈條深入剖析,講解前沿技術理念,提出創新解決方案,指導企業開拓思維,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從而將社會責任的挑戰轉為鞋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契機。
1.再造生產流程
可持續發展成為生產商日益關注的問題,同時也是消費者考慮的重要因素。SergioDulio認為,有必要讓消費者清楚地了解其所有制鞋工藝的意義和影響,反過來,這更需要企業創新產品和工藝,優化資源配置,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變壓力為動力,發現新的市場機遇。他在介紹了制鞋業的新范式:精益、綠色和清潔時表示,5年前,鮮有廠商愿意聽這些理念,但現在他們的態度有所轉變,開始考慮精益生產或者是清潔生產模式,而這種轉變今后會更為加普遍。
考慮到業務發展和環保的需求,鞋企需要減少碳的排放,當然前提是要追蹤到碳的足跡。無論是低排放還是高排放,二氧化碳都是溫室氣體的主要元兇。MariaJoséFerreira認為,提高能效至關重要,在葡萄牙做的一項實踐表明,使用高效率低能耗的設備可以減少20%的排放。而在運輸環節,碳的排放竟然占到46.55%,因此水運比陸運更為低碳。
在生產流程的理念分析之下,專家也從不同生產環節進行了技術創新。計算機技術已經可以支持從制模到銷售的整條價值鏈,公司可以在歐洲進行設計,而在亞洲生產,他們可以在網上與供應商合作;供應商在編織鞋面時,可以同時交付所生產的鞋楦,展示虛擬模型,讓客戶修改紋理和顏色。
在設計環節,MonikaRichter分享了下一代虛擬鞋樣的設計。基于測量的5000種腳和腿三維數據,德國研發了一種新的虛擬方法進行鞋的設計,目前來說,做出來的模擬圖片和實物結構比較吻合。考慮到數據的缺乏、腳的不對稱性、設計元素、部件的貼合等欠缺,這項技術還有待完善,并有可能在兩年后推廣使用。
生產材料上,聚氨酯只占到全球鞋類生產用料的8%,但由于其獨特的物理性能,這一比例持續上升。印度已經研發出可生物降解的環保聚氨酯鞋底材料,并正在研究使用該材料通過注塑工藝制造鞋底的工藝。為了降低材料成本,他們加入納米顆粒作為填料,在硬度、密度、抗拉強度和撕裂強度、伸長率、抗磨性等物理性能符合標準。在普通的花園土中埋藏60天之后,聚氨酯最多可損失7.9%的重量。
生產環節上已經廣泛采用CAD/CAM系統對鞋類部件進行自動切割,但后續工段仍然沒有自動程序能夠快速收集并分揀切鞋類部件。機器人的出現不僅能縮短拾取時間提高生產效益,而且將工人從單調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機器人依據剪切后的皮革部件的形狀通過氣泵進行吸取后旋轉在不同的箱子里。對于可能存在缺陷的待分揀部件,機器人通過傳感器檢測部件是否合乎規范,避免次品流入。
2.提高工人素質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而安全是工人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鞋的生產要用多種化學物質,公司可以通過抽氣、通風和封閉系統控制空氣中污染物。此外還有噪聲、工傷、火災等物理風險,為了提高安全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企業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確定潛在風險,同時進行制度強化,提高員工敬業和安全意識,以解決安全問題,讓工人免除后顧之憂。
世界鞋業發展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如何吸引年輕人加入到鞋業中來。畢竟,鞋企也越來越需要新鮮的血液和先進的技術來提高競爭力。如何利用先進技術吸引年輕人,激勵他們革新技術?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無疑更有吸引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薪酬必不可少,同時也要有很好的培養教育系統,要讓員工有發展的動力和空間。當然,廣泛應用先進技術,減輕勞動強度,這也能吸引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
富蘭克林說過:告訴我,我會忘記;教給我,我可能記住;讓我參與,我才能學會。CTC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培訓方法,首先,要培養訓練有素的內部培訓師,教給他們教學和訓練方法;其次,要有專門的設備和場地開展培訓;最后還要有專業的教材和教具。重在參與,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提高工人的工作能力和積極性。
熟練員工的缺乏是當前鞋企面臨的重要挑戰,在印尼,皮革、橡膠和塑料中心主持開展了鞋業工人培訓工作。他們的培訓分為三個部分:理論學習占20%,生產實踐占70%,企業參觀占10%。至今已培訓制鞋工人289名,耗資6.23億盧比,培訓工作重點圍繞的縫紉機操作、鞋樣打版、組裝縫制和質量控制展開。其目的在于提高工人知識技能,提高產品質量增強行業競爭力,降低失業率的同時激發新企業的誕生。
3.改善客戶體驗
德國報紙FAZ去年采訪了數千名消費者,結果幾乎沒有一位消費者能夠清楚地闡述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但90%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愿意為“可持續發展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在體驗式經濟時代,服務至關重要,消費者的主導地位在當前市場需求有待回升的情形下萬為高漲。
用戶體驗設計(UED)在服裝設計行業起步較早,在到鞋類產品設計領域也嶄露頭角。在運動鞋設計開要有原創性和互動性,設計師必須要消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聆聽消費者的心聲設計人性化的產品,如果消費者能夠參與產品的設計的話,他們沒有理由不喜歡這個產品。
在線試穿系統在歐美日等發達國的應用已經較為普遍,中國在2007開始年啟動并日趨流行。相對于鞋業而言,虛擬試鞋系統對數據的要求更為嚴格,常言道:衣服小幾英寸不算小,鞋子小一點就穿不了,足見鞋的尺寸的重要性。但隨著電子商務尤其是O2O的發展,改進后的虛擬試鞋系統仍不失為一種上佳解決方案。
隨著童鞋市場的風生水起,兒童鞋尺寸的選購也至關重要。基于人類學“卡爾伯格模型”和對2000名兒童及其父母的調研,捷克開發了一款能夠預測兒童腳部的生長速度的軟件,幫助消費者預判孩子腳的未來尺寸,降低兒童足部畸形率。
4.關注標準法規
自2007年正式實施的第1907/2006號REACH法規,旨在保護環境和人類免于受到化學物質的危害,REACH中關于鞋類產品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附件:附件14、17。附件14規定了高關注度物質(SVHC)的候選清單,目前該清單中包含144種限用物質,每6個月歐洲委員會都會評估這類高關注度物質,決定是否需要添加新的物質名單。2009年補充的附件17則給出了禁止物質清單,行業需要重點關注多環芳烴和六價鉻等有關物質。
中國鞋類產品標準數量增長迅速,質量穩步提高,改善產品質量同時推動鞋業規范發展。中國現在有鞋類標準214項,分為85項國家標準和129行業標準,其中又以產品和測試方法標準為多(占比79.%),安全衛生及基本標準占比較少。為優化和完善標準化體系,中國將在規范鞋類產品名稱、增加測試方法標準、提高鞋類基本標準、健全鞋類安全、衛生、環保標準體系等方面重點展開,
當產品被消費者或者特定組織認定不合格時,鞋企要及時找出病因并對癥下藥。重要的是要建立提前預防機制,比如通過培訓員工、建立可追溯性系統、建立自用限用物質和技術檔案、使用授信供應商和與認證實驗室建立聯系等方式適應不斷變化的立法和標準。
對于強制性的法律和規則,“很多公司,他們有證書,并通過各種資質審核,這樣就能總是以為這就可以了”。而UNIDO的FlorianBeranek更希望制鞋業同仁自覺、自愿地企業社會責任。強制性法規或標準不應成為行業發展的底線,而要嚴于律已,與日俱增,因為我們責任和夢想,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5.借鑒經驗教訓
SteveJesseph有著服裝行業多年的從業經驗,他希望皮革行業能夠加以借鑒,以免重蹈覆轍。烏茲別克斯坦因為童工問題被大部分服裝企業抵制采購其棉花產品;孟加拉生產安全事故頻發,大量外企出走,引發當地鞋服企業倒閉。斯里蘭卡的一家工廠,空缺四個工作崗位,居然有2000人應聘,并且他們已發展到7家工廠。“因為他們把社會責任作為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去對待,所以大家都愿意為它工作。”
消費者不僅關心鞋的生產,也更在意鞋的使用。在鞋類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從制造到最終處理、回收或分解共經歷了多長時間?AntonioRuizmariscal集成了四種評估方法進行分析,在研究之外,他呼吁說,世界上仍有7.6億人無鞋可穿,鞋企有責任讓他們穿上舒適耐用的產品,以減少疾病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德國皮革制造商ISATanTec在中國和越南擁有多家工廠,同時致力于創新的生產解決方法,節約能源和水,降低化學品消耗和生產浪費并提高可追溯性,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他們對于每一臺機器使用的水電氣進行精確地耗能計算;廠房頂部采用透明材質,白天采用日光照明;工廠的干燥機采用熱加工,排放降至最低……“我們認為環保不是多花錢的方式,而是更好的獲利方式,它會給我們帶來利潤。”ISATanTec的CarlFlach介紹,相比1987年,他們節約了67%的能源,并大大縮短了交貨期。
中國安踏致力于成為一個優秀的公司,并生產最好的產品。與此同時,安踏為員工提供了更多的利益,為社會創造最大的價值。為打造跨世紀品牌,安踏理念是誠實、正直、感恩和承擔社會責任。生產優質產品、提供就業機會、提高員工福利、業績回饋股東、贊助體育賽事、關注公益活動。在過去十年,安踏為社會提供了超過80000個就業機會,在中國建立了一百多個體育室和圖書室,資助數百名貧困大學生。
在挑戰中發現機遇,在變革中實現發展。立足于為行業創造更大價值,第18屆世界鞋業技術大會為世界鞋業帶來國際化的視野和思考,新技術、新模式、新動向在這里碰撞、交融,指引行業創新鞋類產品,再造業務流程,關注客戶體驗,深化服務內涵,為企業、員工和客戶提供卓越技術,共同促進產業、科技、人文、社會、環境的和諧與進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