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設計效率標準的一般過程
如果用公式來表達效率的概念,那么,效率=收益/投入。從該公式不難看出,提高效率所考慮的內容只有兩個,即收益與投入。對組織而言,由于總的投入水平一定,收益愈多就是效率愈高,反之亦然。
而組織中收益的增加,是以某些投入(如勞動、原料、管理費用等)為前提的,相對投入越少,說明生產成本越低,因而利潤額就越大。如果沒有這部分投入的相對減少,那么增產就只是生產規模的擴大,一點效率意義也沒有了。效率的提高,實際上就是相對投入的降低。因此,相對投入的減少成為組織最為關心的問題。
任何一種管理理論或技術革命,無一例外是為了達到相對投入的減少。相對投入的降低可以兩條途徑,一是在一定的投入下收益的增加,—是在—定收益上投入的減少。而收益的增加,歸根到底,也就是為了減少相對投入,或者說降低成本。組織系統是由組織目的、組織環境、管理主體、管理客體四要素構成,對于組織而言,減少投入,或者降低成本就是在產出一定的情況下,減少管理客體的投入。
一、確定效率標準可以用過去資料的分析為基礎,所使用的數據資料可以來自組織過去的記錄, 也可以來自其它同類組織的經驗。例如,一個教師的正常工作量應該是多少,一個辦公室人員應完成多少工作量,一個工人生產某一零件要花多少時間,這些數據可以通過對過去經驗的分析而取得。
在這種分析的基礎上,再確立現在的工作標準。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只要使用的數據準確,就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這種方法也有嚴重的缺陷,就是過去的一些數據很難說明現在的情況,在組織的工作條件和技術水平發生很大的變化時,尤其如此。例如,使用七十年代的機器,就不能按六十年代的數據去制定工作標準。
二、在缺乏充分的數據資料時,可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進行判斷,以確立工作標準。在許多情況下,工作條件、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往往會發生或多或少改變,就不能仍沿襲以往的標準,此外,有些工作標準本身就無法數量化。
例如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組織對社會活動的貢獻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就只能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進行判斷,以確立工作標準。在采用這種方法時,管理人員的經驗非常重要,工作標準是否客觀主要取決于他們的經驗。
三、在對具體工作所作的客觀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的,設計每個工作人員工作量。對每個工作人員工作量的研究可以運用時間動作分析方法。這種方法最初是由泰羅倡導的,此后,又被廣泛地應用于各類組織,確定各種工作的標準。
時間動作分析的核心是時間標準,即確立完成某一項工作的標準時間。當然,在研究中還要考慮到多種因素。例如工作的難度,工作人員的技巧,正常的工作速度,正常的努力程度,以及工作條件等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