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屏蔽領導會導致職場受困、友情破裂
當一個人決定在朋友圈屏蔽另一個人時,會持有兩種心情:要么是“應該不會被發現”的鴕鳥態度,要么是“被發現又怎樣”的不怕開水燙的態度。不過你是否會繼續思考下去,被你屏蔽的人,他們發現了會怎么想?更關鍵的是,這些想法對你會產生什么影響?
希區柯克的電影《后窗》里,人永遠都想知道陌生窗戶里的男女在干什么,而這扇窗戶背后發生的事情永遠比你想象的要復雜那么一點點。
屏蔽領導的請舉手
領導在朋友圈搞視覺轟炸,發現被屏蔽把下屬罵哭
領導們如果看到《中國青年報》這個民意調查,肯定要哭了:受訪的2503人中,除“陌生人”外,“領導”是被屏蔽最多的人,近三成的人已在朋友圈把領導屏蔽了。
Linda一直覺得用“奇葩”不足以形容自己那位熱愛朋友圈的上司。雖然從事會計這個理性職業,但領導在朋友圈面前毫無理性可言,一丁點兒事都要發朋友圈,翻開領導的相冊,簡直就是視覺轟炸。領導還叮囑Linda要關注她的朋友圈,Linda口頭答應著,悄悄將她屏蔽了。
直到這位領導生日當天,部門聚會,她鼓勵大家發微信,而后到每位下屬朋友圈“點贊”,驀然發現,自己竟然被好幾個人默默屏蔽了,這位領導一氣之下拉黑了他們,而直接下屬linda甚至被罵哭。這個故事最后有了一個戲劇性的結局:這位領導也有自己的bigboss,她因為在朋友圈吐槽上司忘記屏蔽對方,直接被炒掉了。
與這樣的極品故事比,球迷小范的遭遇過程舒爽,結局卻更慘烈。為了通宵看世界杯,他跟領導請假謊稱自己第二天上午要去醫院看病,結果看完球賽后的滿足感讓他忘乎所以,順手發了一條朋友圈:“看了一夜球再睡懶覺真舒服。”然后,領導點了個贊,而截止到本報發稿日,小范還沒接到領導讓他再去上班的通知。
領導怎么看自己被屏蔽?
正面:看中能力,不會糾結,公事公辦
負面:微信也是業務工具,有秘密瞞著我
你以為領導不知道你屏蔽他?錯!家居企業老板M aggie說,身為領導想不發現自己被屏蔽都難,只要在年會、集體活動時稍微留意,“不過不會因此影響我和員工的工作關系,我們看中的是員工的工作能力。”
在深圳一家五星級酒店工作的A lfred坦言若是兩三年前,必然會覺得丟臉,為自己得不到信任患得患失,甚至考慮是否在工作中對他/她再寬松點?但現在完全不會為此憂慮,“審視自己,但絕不降低工作要求,不會為了收獲‘信任’而降低標準。”
不過完全沒有心理波動是不可能的,年近五十的郝先生在深圳經營一家企業,當發現跟了自己將近十年的市場總監竟然也在朋友圈屏蔽了他,他愕然了。盡管也用上下級之間不需要直接分享生活的理由來安慰自己,但郝先生還有另外的考量,“微信不是一個純私人社交軟件,工作溝通和客戶聯絡功能也占據了大比重,市場總監這么重要的崗位,對我完全屏蔽,難道有什么事不想讓我知道?”
專家論屏蔽:
屏蔽領導影響職業發展
資深人力資源專家、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股東高級合伙人曹子祥直指,一旦“屏蔽”被領導發現,或多或少會對職業發展有一定影響,“領導是管理者,但根本上也是人”,尤其是比較感性的人,更容易被這樣的事所影響。另外員工在企業所處的位置也會決定這種影響的大小。骨干力量多半不會受影響,但對于處于邊緣位置的員工來說,努力一下獲取領導的信任,不是件壞事,而開放朋友圈還是對此有裨益的。
屏蔽同事和客戶的請舉手
實習生屏蔽老師,然后,他就再沒有過老師
《甄嬛傳》火爆那會兒就有人暢想,如果這后宮有朋友圈這回事,單單是“屏蔽”這一個元素就可以演足50集勾心斗角。現實生活也不比電視劇差,小主換成一名實習生同樣可以掀起波瀾。
90后男實習生來到公司報到后,虛心有禮貌,和幾個負責“帶”他的前輩互相加了朋友圈,正當大家興致勃勃要看看這位小朋友的朋友圈時,發現幾乎所有人都被他屏蔽了,只有一個例外———公司第一美女,不但不屏蔽,而且實習生同學還很狗腿地在美女朋友圈里點了贊,被屏蔽的老師們紛紛表示,累覺不愛,自此再也沒“帶”過該實習生。
同事和客戶怎么看自己被屏蔽?
同事:被屏蔽后產生心結
客戶:覺得對方不坦誠
在廣告公司工作的小喬最近發現被一位關系普通的同事屏蔽,盡管任賢齊老師教育大家:不是你的,就別再勉強。可小喬發現,自己再面對該同事時,很難保持一顆平常心,“怎么看他怎么不順眼,仔細探究,可能是他屏蔽我這件事就意味著看我不順眼,所以我以眼還眼。”
紅酒供應商朱承旭坦言,在與客戶合作過程中,如果在對方朋友圈看到一些私人的內容,會在印象中“加分”,覺得此人愿意袒露自己讓人信任,而若是被屏蔽,想法則完全相反。
專家論屏蔽:
同事屏蔽因興趣不合,不必驚訝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劉軍認為屏蔽的出現主要原因在于每個人對朋友圈的定位有不同,朋友圈承載在實體圈子之上的,否則這些虛擬的朋友圈會逐漸變成死的賬戶。即便是同事要長久活躍于同一個圈子,也需要是一些同好者,有共同特征的人聚在一塊,通過信息的需求產生的圈子,因此如果興趣不同,屏蔽自然會發生,不必驚訝。
私人生活圈
出來混是要還的……當你屏蔽了別人,你就要做好被別人屏蔽的準備,反之亦然。微信朋友圈是社交關系的延伸,在私人生活范疇這種延伸則會顯得更加敏感和微妙。“不看ta的朋友圈”表達了對對方的視覺疲勞或內心反感,而“不讓ta看我的朋友圈”的動機則更為強烈,表達著對被屏蔽者有著更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
屏蔽親戚的請舉手
表哥過度關心導致表妹因壓力太大屏蔽對方
最近一次家庭聚會上,小路的表妹拿著手機玩兒,沒過一會其他兄弟姐妹就笑開了,說表妹朋友圈發的漫畫好好笑。小路也連忙拿起手機來看,卻發現朋友圈沒有更新啊。話到了嘴邊突然醒悟,硬吞了回去:我是不是被表妹屏蔽了?
小路非常郁悶,工作了兩年的他跟剛上大學的表妹同在深圳,對表妹非常照顧,時不時還請她吃飯或出去玩兒,感覺表兄妹兩人親密無間,她怎么會把自己給屏蔽?隨后幾天他試圖忘記這事兒,但每次一看朋友圈,一跟表妹聯系,心里就特別堵。終于有一次請表妹吃飯時,他忍不住把這事給捅出來,表妹才很不好意思地道出緣由。
原來,因為小路對表妹非常關心,無論她發什么朋友圈,小路總會或多或少地評論一下,譬如表妹偶爾生個小病在朋友圈“作”一下、打滾求小伙伴關懷,小路都會非常緊張地關心詢問。久而久之表妹開始覺得不太自在,在小路的關注下無法放開了吐槽,說點負能量又怕小路擔憂,干脆就把小路給屏蔽了。
聽完表妹的解釋,小路倒是釋然了:“越親近的人越需要彼此有些空間吧。有時對親人的事情太過緊張,對方就會覺得拘束。畢竟朋友圈帶有情緒和虛飾,真有事情一個電話就好。”
屏蔽同學的請舉手
白富美微信曬高大上,貧困同學為免受刺激開屏蔽
被不熟悉的朋友屏蔽是正常事,被來往不密的同學屏蔽也能接受,問題是,同在一個屋檐下每天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你為什么屏蔽我?王雪發現自己被舍友C屏蔽,肺都要氣炸了:“整個宿舍她就屏蔽了我一個,我跟她沒仇沒恨的,平時也不發心靈雞湯,憑什么屏蔽我?”
疑惑的是,王雪跟宿舍里的人關系一直蠻和諧的,沒什么摩擦,而C同學平時對她的態度還像往常一般親切友好,讓她幾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看錯了“感覺太分裂了。”
直到有一次C同學不在宿舍,王雪忍不住咨詢其他舍友,舍友D才一語道破:“你知道嗎,C家里條件很差,心里多少有些自卑,你這白富美雖然不刷屏,但每次發照片總是特別高大上,不是在國外旅游就是在買包包,叫C怎么受得了。”
王雪這才明白,同學既是朋友又不完全是“朋友”,因成長環境不同,很多自己習以為常的事情別人未必能接受。日常生活不動聲色躲避的尷尬,朋友圈卻必須通過屏蔽來實現。
屏蔽好友的請舉手
被好友屏蔽,注冊陌生號加她看是否說自己壞話
“煩煩煩,連我都屏蔽,算什么好友,我們之前的關系定位太不準了。”陳莉最近發現好友A小姐的朋友圈很多沒更新了,點進“個人相冊”一看,啥圖片都沒有只剩一條黑線:自己被屏蔽了。
她不愿意自討無趣地質問A小姐,思來想去,可能是最近A小姐介紹了另一個姐妹B跟她認識,陳莉跟B玩得比較好,常在朋友圈互相點贊、評論,A小姐大概心生酸意,不爽就把她屏蔽了。
“這也太小心眼了,我決定無視她。”話雖如此,陳莉后來又注冊了另一個微信號,假裝陌生人加了A小姐,時不時關注她的更新。“看她有沒有說我的壞話”。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當你是好友,你卻關閉了朋友圈。
專家論屏蔽:
微信仍是傳統交往方式的投射,被屏蔽意味對方的不認可
“微信朋友圈只是傳統的交往方式投射到新技術的一種形式,人和人交往的原則并沒有變化。”中山大學教授馮原說,“屏蔽”變成一種信號,實際上直接關聯的是“別人的認可”,“別人的認可”是影響一個人發展的最首要規則,朋友圈開放被解讀成“認可”,屏蔽則反之,新技術只是給了這種情緒一種表達方式。
馮原認為現在的“屏蔽”功能也許會讓人感到不安,也會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出現新的功能和軟件解決這一問題,而盡可能少刺激到別人。
朋友圈分組方法論:
1.當你選擇了要分享的照片,在分享前一步,就是你輸入“這一刻的想法”時,倒數第二行有一項叫做“可見范圍”,點擊進去可以看到不同的組別。
2.如果你從未分過組,左下角有一項叫做“編輯我的分組”,再點進去之后最下面一行就是“新建”操作,點擊按鈕后你可以選擇不同的聯系人加入這個新建的組別里,確認后便可以給這個組別命名。
3.以后你發布朋友圈選擇這個組別,便只有這個組別的人可以看到你的這條朋友圈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