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悶頭搞研究 煙臺萊陽一農民發明獲國家專利
從2011年起,萊陽農民劉起方就開始了一項漫長的工程。劉起方又在這基礎上發明了第二代機器,這臺機器有多個不同尺寸的底座,但同時削幾個蔬菜塊,削的時候又十分費力。
本報10月21日訊(記者 孔雨童)從2011年起,萊陽農民劉起方就開始了一項漫長的工程。村里人見他時不時運一些鐵皮、橡膠管等材料,然后鉆進那間旁邊種滿玉米的小屋叮叮當當,大家都不知道他做了些什么。直到2014年,劉起方拿出一臺幾立方米的機器,把芋頭、蘿卜、地瓜等蔬菜送進這臺機器,就能“滾”出圓形的蔬菜球。為此劉起方拿到了專利證書,這項發明甚至有望解決萊陽作為凍產品加工基地長期用人工加工蔬菜球的問題。
“零基礎”發明機器,新問題不斷
在萊陽姜疃鎮青楊夼村劉起方的家,一個寬闊的大院子里,靠著一排排玉米的是一棟磚瓦房,而這就是劉起方的“實驗室”了。
“平日里一邊種地,一邊鼓搗這個。”劉起方敞開“實驗室”的門,給記者看了他研究的第一代農產品球形加工器。
劉起方將一個芋頭放機器上一個半圓形凹陷的底座上,利用杠桿的原理下壓手柄,就會有一個半圓形的“帽子”蓋在這個芋頭上,之后他轉動一邊的另一個手柄,一個環形的刀片就會將這個芋頭削成圓形。這臺看起來原理容易的機器,讓老劉研究了三年。
當這第一臺機器出爐后,新的問題來了,由于這臺機器的底座只有一個標準尺寸,蔬菜塊放上去或者不合適,或者削掉的多余部分很多,挺浪費。
劉起方又在這基礎上發明了第二代機器,這臺機器有多個不同尺寸的底座,但同時削幾個蔬菜塊,削的時候又十分費力。
做公交車收獲靈感,變人工為動力
必須將人力更換為別的動力才能提高效率。因為這個,劉起方又研究了近一年。
用什么做動力呢?有一天劉起方坐公交車,公交車用來開門的汽缸給了他靈感。
于是,劉起方馬上帶著兒子去市里買了更多的鐵皮、電機、軸承,一點點畫圖,一點點焊接,然后,一臺幾立方米的機器出現了。
如果說第一代是一個箱子,那這臺機器像一個特大型的大衣柜。機器一邊有12個大小不一用來放蔬菜塊的底座,運行時,兩邊的工人先將不同大小的芋頭、胡蘿卜、紫薯塊等放在各個底座上,同時啟動機器,一排“帽子”下落,刀片在動力帶動下轉動,不一會,另一側的通道口許多五顏六色的蔬菜球就滾了出來。這樣一輪下來,只需要8秒鐘。
從對機械一竅不通
到獲得國家專利
劉起方對機械完全不懂,多年以前,他在萊陽的一家食品加工廠工作過一陣子。膠東半島是全國很大的凍產品生產基地,而萊陽的芋頭、地瓜、土豆球狀凍產品每年也源源不斷銷售到日韓等地。由于沒有相關的加工機器,一直以來很多工廠都是依靠工人手工削制,每到冬天,泡在水里的芋頭凍得工人手指發紅,因為芋頭的膩滑,工人們經常會削到手,從那時候起他就一直在琢磨如何能研制出一臺削芋頭的機器。
“好在兒子一直陪著,孝順。”問他這些年的辛苦和堅持,老劉想了半天也說不出,只是伸出手時,上邊有許許多多細碎的傷痕。
劉起方的第一代機器已經拿回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書。第三代機器也已經申請專利。9月,中央電視臺的一個欄目也來到萊陽,拍攝這個農民的發明故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