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廠里的工人大多是農村富余勞動力
46歲的農婦張慧菊看起來要比同齡人年輕。3月下旬的一個早上,她從扶溝縣大新鎮瓦屋村的家中出發,騎一輛電動車去20公里外的縣城“上班”。她不再是個單純的農民。除種地外,她在縣城一家鞋廠當車間小組長,每月收入2000多元。
張慧菊的制鞋技術是20年前學的。1995年,她在廣東一家鞋廠當“打工妹”,每月收入幾百塊錢,一年回家一次。那時她就想,要是哪一天能在自己家門口做鞋掙錢該有多好?
20年過去了,張慧菊盼來了這樣的機遇。
去年7月,扶溝籍廣東鞋商胡小五回鄉創業,投建“河南玖弘鞋業有限公司”。招聘啟事一貼出,張慧菊就率先報名。十里八村的鄉親們也紛紛前來報名?,F在,張慧菊和幾百名老鄉都是“工人同事”。
12點的午飯間,干凈整潔的餐廳里聚滿了忙活一上午的老鄉。土豆肉片、芹菜豆芽、饅頭稀飯,飯菜豐富可口,讓張慧菊和同事們吃得津津有味。飯后,他們可以休息1小時。每天10個小時的工作量,對于這些經常操勞農活的人來說并不算累。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的收入,讓這些“兼職工人”感到很幸福。
他們的家,最近的離鞋廠不到1里路,最遠的20公里。一邊上班掙錢,一邊照顧家庭。農忙時節,公司還會放假讓他們忙農活,這是鞋廠的“福利待遇”。
張慧菊所在的“河南玖弘鞋業有限公司”,全部為訂單生產,對方是美國“VIONIC”品牌。
裁段、削皮、成型……原料進車間后,在大約1.5小時的時間內,要歷經近80道工序,才能完成一雙鞋的制作。
張慧菊并不知道“VIONIC”怎么讀,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她只知道自己做的鞋會有外國人穿,這讓從未出過國的她感到驕傲。面對出廠價人民幣200多元一雙的涼鞋,張慧菊說她穿不起,“那錢夠買兩袋化肥了”。
自己親手做的鞋,卻無法穿上試試啥感覺,這讓張慧菊感到多少有點遺憾。
40歲的重慶人譚真平是張慧菊所在鞋廠的經理。站在公司產品展廳內,他對大河報記者說,一雙鞋的出口價格是人民幣200多元,在美國、加拿大銷售價格近500元人民幣,如果“出口轉內銷”再轉回國內,則要上千元,“如果以后我們有能力和條件研發自主品牌,那一雙鞋會創造更多屬于我們的價值”。
與扶溝相距約50公里的西華縣,有一家叫“凱鴻”的鞋業公司,由SAMOA(薩摩亞)富聯國際有限公司投資興建。這個占地103畝的鞋廠,一年可以生產600萬雙時裝女鞋,產品主要出口歐美,一年能創3.6億元產值。而創造這些產值的主要力量,是公司的4500名西華農民。
周口市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已落戶制鞋企業35家,形成產能2000萬雙,年產值20億元,形成了以“西華凱鴻”等為龍頭的制鞋產業集群,鞋類產品出口占據河南半壁江山。
眼神里透著精明,譚真平已經習慣了吃河南扶溝的燴面。他對周口的印象是“不錯,地勢平坦、交通便捷,最重要的是勞動力資源豐富”。
在任何一張中國地圖上,一眼就能看到河南。根本不用放大鏡,周口就在河南區域的東南角。面積不大不小,下轄7縣一市一區,人口1000多萬,多半都是農民。除去在外工作的人,周口每年都有大量剩余勞動力。
這些剩余勞動力基本和張慧菊的情況一樣,家中有老人孩子,沒法走遠,只能守在家門口。
于是,廣東、福建等沿海區域的鞋商看重了這里,紛紛轉戰內地河南周口,建廠招人,把制鞋業搞得紅紅火火。
一邊是沿海鞋商有用人需求,一邊是內地留守的勞動力期盼務工掙錢,鞋廠轉遷周口的做法達成了雙贏。
經過半年多的接觸,譚真平這樣勾勒河南人的形象:“知情達理,性情豪爽,踏實能干。”選擇建廠周口是值得的。
而作為東道主的周口,也給了譚真平們豐厚的回報,在很多方面都給予政策支持。用扶溝縣產業集聚區黨委副書記郭法亮的話說就是:“用好一棵梧桐樹,不但引得鳳凰來,還要讓鳳凰留下來。”
“制鞋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們傳統農區勞動力最為豐富,所以我們有引進制鞋業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無法超越的?!惫令H為自豪地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