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貿:再賺吆喝不賺錢也白搭
這是一份讓外貿人欣慰的成績單。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半年經濟數據顯示,上半年,進出口總額13549億美元,同比增長43.1%。其中,出口7051億美元,增長35.2%;進口6498億美元,增長52.7%。進出口相抵,順差553億美元。
一件外貿商品從原材料到國外消費者手中,經過接單員、生產企業、外貿企業、貨代公司、港口等一個個環節。仔細撥開一道道關口,我們發現,在這光鮮靚麗的數字背后,有著不被人察覺的艱辛與躊躇。環環相扣,復蘇路途磕磕碰碰,前面的道路有點迷惘。
為了幾美分和外商爭得面紅耳赤
“比想象中好多了,很多訂單又陸續回來了。”去年從杭州一家大型外貿公司跳槽到蕭山這家小型外貿公司后,李小潔一個人撐起服裝外貿業務。
金融危機就像一陣風一樣,刮過了外貿行業,也把訂單帶走了不少。今年3月份,丹麥、瑞典的客戶釋放出了誠意,下了一筆單子,接下來的兩個月,也陸續收獲了一些單子。
手握訂單,李小潔卻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說到底還是價格問題。”李小潔說,現在棉紗滌綸幾乎每個月都在漲,工人工資也在漲,即使按去年的價格,今年也賺不到錢。更何況,對方給出的價格比去年還低。
為了說服對方,3月份,李小潔趁客戶在香港開會跑了兩趟香港,希望能讓對方松松口,結果卻很難遂人愿。“外國客人看起來很友好,私下喝小酒,聊聊天,但公是公,為了一兩個美分我們經常爭得面紅耳赤。”李小潔說,對方的堅持只能以自己的退讓為代價。
“畢竟有訂單還留點希望,你不接別人自然就會有別人接過去。”李小潔說,除了國內的同行,現在最大的威脅是東南亞國家,比如孟加拉、印尼等國家,由于勞動力成本只有國內的1/3,部分客戶把一些款式簡單的成衣單子都轉移到那邊去了。
以前,夏天都是做全棉的襯衫、T恤,現在客戶提出要摻入滌綸,尼龍,意味成本少了,出口價格也從原來的11美元降到5美元。“沒辦法,客戶為了省成本也絞盡腦汁。”李小潔說,現在最要緊的是保住單子,創新的玩意只能等以后“吃飽”了再去講究。
訂單滿滿人手不足利潤最薄
就在李小潔為訂單發愁的同時,象山爵溪,中國紡織名鎮,很多外貿紡織企業卻陷入了另一種困境。
“訂單多了,工人缺了。”寧波甬南針織公司相關負責人林營告訴記者,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的訂單同比增長了30%。
“單子多了,都來不及做,很缺人吶。”林營說,隨著不少海外訂單的回歸,熟練工人也成了搶手貨,雖然現在工廠里有1200多個工人守在各條生產線上,但用工缺口仍然有30%。
在甬南針織,普通的一線紡織工工資已從去年的1600元漲到2560元,漲幅高達60%。但即使如此,招工難現象還是很難緩解。
甬南針織的工資水平和漲幅,是浙江制造業今年以來工資上漲的一個縮影。浙江省經信委的信息顯示,今年1~5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從業人員的月平均工資達到了2115.8元,同比增長16.7%。
密集的加薪潮下,紡織、電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遭遇到了巨大的成本壓力。除了勞動力成本的下降,在紡織品出口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行業,匯率的頻繁波動也時時撥動著那根脆弱的神經。
“現在的單子,利潤越來越薄,大家報價一個比一個低,去年有10%的利潤,現在也就3%~4%左右,基本以跑量為主。”做了15年的外貿,林營表示這個利潤,幾乎是15年來最低的了。生存至上,這些增加的成本只能靠內部去消化了。面對訂單串升后的新難題,林營的思路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自主研發的投入和設計功能的提升,伺機撬動內需大市場,做好內外并進。
瘋狂的海運費一周一個價
在完成生產后,如何把貨物安全順利地運達海外市場,連接供需雙方的貨代是重要的一關。市場冷暖,貨代先知。
昨天下午3點多,王威還在寧波北侖港,周旋于船運公司、物流拖車公司之間,“下周開始海運費還要大幅上漲,老客戶要搶著出貨,現在不管有多少,盡可能全部出掉。”
王威在寧波經營一家貨代公司已經10多年,今年初開始,空閑了一年多的王威突然忙了下來,經常要加班加點,因為公司處理的貨量直線上升,尤其是今年3月4月形勢一片大好,上半年平均每月有5000個集裝箱左右的業務量,是去年同期的一倍。
盡管生意紅火,但公司的利潤沒見得相應增長,因為眼下多變的海運費讓他有點措手不及。
“海運費暴漲太快,差不多一周動一次,公司都來不及反應,這樣漲產品哪里還有利潤?”王威說。
6月,王威就收到來自中遠航運、馬士基等多家航運公司的運費漲價通知單。“前期運價水平偏低的船運公司在本月初已經上調了運價,7月15日后開始加收旺季附加費,額度在200美元/TEU(相當于兩個普通集裝箱)的水平。”
“海運費上漲了這么多,我們出口的貨物也肯定要上漲。”王威表示,只是由于運費調整節奏太快,他們向客戶報價到出貨的周期太長,中間調整價格需要不斷跟客戶協商,對于中小出口企業來說很難做到。”
目前包括紡織服裝、制鞋、玩具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在內,當前出口企業的平均利潤水平僅為3%到5%,海運價格大幅上漲必然直接影響到這些行業出口企業的總體利潤。
盡管中國的外貿形勢看起來是一片大熱,但最近一段時間,波羅的海指數卻是連續下跌,這意味著國際間貿易其實是不活躍的。
別只賺吆喝不賺錢{page_break}
金融危機的傷疤剛剛愈合,這個令人振奮的數據新鮮出爐就像一劑強心針,激活了麻木的神經。活者,比什么都重要。
欣喜之余,記者時刻感受到那份“揪心”,下半年的日子,還會像這樣紅火嗎?日子會有變化嗎?確實,在浙江外貿行業這條長長的產業鏈上,每個人都活得很累。
浙江雖然中國企業向全世界提供了大量的產品,但大多數“中國制造”都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只賺吆喝不太來錢。“世界工廠”的帽子一旦扣上了,想摘下就很難了。如同風中的風箏,即使飛得再高,另一頭還是被人拽著的,你再怎么跑量,開拓市場,結局總是一樣,賺取微薄的加工費,還要看客戶強悍的臉色,還有周邊國家也搶飯碗。
這種日子,恐怕越來越不好過了。最新出現的一輪加薪浪潮,正在讓多年來一直依靠低成本優勢遍布全球的“中國制造”,面臨巨大考驗。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沿海地區幾度經歷用工荒之后,中國經濟距離“劉易斯拐點”(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已經越來越近,勞動力成本上升成為必然趨勢。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動蕩的外部市場,也是“中國制造”面臨的另一大考驗。要想改變別人的思維定勢,只有先改變自己。如何轉變原有的發展模式和路徑依賴,不僅是一家企業,而是中國制造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