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國毛”問題不能急于求成
為充分展示鄂爾多斯細毛羊產業50年發展成果,推進國產綿羊毛(以下簡稱“國毛”)產業現代化進程,主題為“綠色烏審,自主創新,打造中國一流細羊毛產業基地的第二屆中國國毛論壇,7月3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召開。
論壇上,來自職能部門、科研院所、生產商、使用方的專家學者們,針對國毛發展,立足本職,交流思想、經驗,暢談措施、建議,共謀“振興國毛”之大計。筆者受主辦方邀請,參加論壇并參觀了鄂爾多斯細毛羊產業發展成果展示,感觸頗深。
好價格源于高質量,受益于公證檢驗
烏審旗位于鄂爾多斯市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最南端,總面積11645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場面積900萬畝,年產綿羊毛4000噸左右,其中80%為細羊毛,以66支(20.1µm~21.5µm)為主體,凈毛率50%左右。本次拍賣會參拍的細羊毛27批,成交24批,流拍3批,成交率達88.88%。筆者將此次拍賣的綿羊毛的品質匯總分析:直徑范圍20.42μm~21.44μm,平均值為20.93μm;直徑離散范圍25.61%~27.71%,平均值為26.88%;長度范圍75.70mm~83.50mm,平均值為79.55mm;長度離散范圍9.30%~21.49%,平均值為15.08%;洗凈率范圍45.04%~55.13%,平均值為48.28%;批件數35包~281包,總包數為4147包;批量毛重6786.5kg~51246.5kg,總重量為7345.22噸;成交價52.5元~54.8元(人民幣),其中一批直徑20.54μm、長度79.8mm、洗凈率52.15%的綿羊毛,經過多輪激烈競拍,最終以每公斤54.8元成交,成為此次拍賣會的最高成交價格。
此次拍賣的綿羊毛品質指標,均出自內蒙古纖維檢驗局科學、公正的檢驗,每批附有《綿羊毛公證檢驗證書》,該局履行職責,克服時間短,工作量大等困難,10余人,30余天,每日工作均超過12個小時,包包扦樣,批批檢驗,機械打包,規范包裝,每一批次綿羊毛的包裝均標有清晰明確的品質標識,為拍賣會提供科學、準確、可靠的綿羊毛品質信息,無一批受到質疑,會議代表普遍對烏審旗細羊毛的公證檢驗結果非常滿意。
此次的論壇及拍賣是成功的,它全面展示了烏審旗細羊毛生產進步和成果,具有促進國家研究國毛發展戰略、樹立牧民科學養殖細毛羊信心、推進國毛規范化養殖、有效提升國毛品質、加快綿羊毛流通體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會議期間參觀了烏審旗的現代草原牧業示范戶,牧民聯合建立育種中心、飼料加工廠和養殖場,細毛羊種羊場運用科學的實驗方法,先進的育種手段,培育出優質高產的細毛羊。作為國毛的重要產區,烏審旗的發展速度,發展水平,令人欽佩,讓人驚嘆!
但同時人們也意識到了差距,與綿羊毛主產國澳大利亞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目前國毛的價格比澳毛的價格低每噸相差近1千元(人民幣),無論是羊只的科學育種、飼養管理,還是剪毛方式、分級整理以及打包包裝,均是導致價格差距的原因。加之來自包裝物的異性纖維(丙綸絲)、印記毛(瀝青毛)的存在,更是影響綿羊毛品質的主要“元兇”。在工業生產過程中難以有效去除的異性纖維、印記毛的問題是生產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特別是丙綸絲的危害很大,它在加工過程中,其縱向分離,一根會變成多根,一根小小的丙綸絲,會導致最后加工的成品,整批成為疵點產品。
規范國毛,當須標準領先
標準即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我國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并將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兩類。GB1523《綿羊毛》(以下簡稱《綿羊毛》)是國家強制性標準,而且是全文強制,具有技術法規的效力。它是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綿羊毛產業最佳的共同效益為目的而制定的。
規范國毛質量,標準必須領先。為保護國產綿羊毛資源,適應當前綿羊毛生產、交易、加工、質量監督和進出口檢驗的需要,維護生產者、經營者及使用者各方的合法經濟利益,由中國纖維檢驗局牽頭,邀請農業部、檢驗檢疫、協會等有關職能部門、著名毛紡生產、使用企業的專家,組成修訂小組,共同完成了《綿羊毛》國家標準修訂工作。
修訂后的標準總體框架的設計、技術指標的設定、檢驗方向的確定,既與國際接軌同時又符合我國綿羊毛育種生產、流通交易、加工要求的實際,標準科學合理,簡捷明確,易于操作;技術指標的設定突出重點、拉開檔次、區別優劣;標準中設置了型號、規格、平均直徑范圍、毛叢平均長度、最短毛叢長度、最短毛叢個數百分數、粗腔毛根數百分數、疵點毛重量百分數、植物質含量9個考核指標。取消了等級的概念,用型號、規格來代替,平均直徑由以前2μm 和1.5μm分檔改為以1μm 分檔,分為18個檔,并首次引入超細綿羊毛的概念,并用術語予以明確,如此設定技術指標并予以具體限定,更加能夠貼近交易、生產、與國際接軌的實際需要。對試驗方法也進行了改進,檢驗方法科學先進、快速準確并與國際接軌。針對異性纖維和印記毛等實際生產、加工過程中的焦點,也作出了明確規定:“包裝須使用通風、透氣的材料,嚴禁使用有損羊毛品質的包裝物”。這將有效地規范綿羊毛生產活動,保護國毛優良品質,提升綿羊毛質量。
需要認真分析與澳毛差距
我國的綿羊毛品質與澳大利亞的相比差距很大,主要是受資源、技術、經濟和體制等諸方面因素的制約。
資源因素:我國綿羊毛產區主要分布在北方草原,而北方草原存在著不利因素。一是氣候資源不利:我國綿羊分布從西北部的新疆山地草原起,跨至內蒙古東部、黑龍江、吉林西部牧區,屬干旱半干旱地區,上述區域夏季最高溫度與冬季最低溫度懸殊很大,雨量稀少,無霜期短,牧草有效生長期短。二是草原退化、沙化嚴重:由于不斷的開懇草原,超載放牧,我國擁有47億畝草原,但真正豐美的草原僅剩不足八分之一。
技術因素:技術主要是指草原改良和羊種改良兩方面。一是草原改良及管理技術落后:牧區半牧區無論是累計人工種草保留面積還是通過人工改良的草原面積,無論是草場圍欄保留面積,還是草原灌溉面積,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比例均很小。二是綿羊品種改良不夠普及:雖然我國存欄數超過1億頭,但細羊毛和半細羊毛的比例較低。2008年綿羊存欄數為12855.7萬頭,綿羊毛產量361687噸,,其中:細羊毛產量123838噸,占總產量的34.23%,半細羊毛產量104838噸,占總產量的28.97%。三是綿羊飼養技術不適應:主要是冬季營養供需失衡以及綿羊寄生蟲蠕蟲危害嚴重。{page_break}
經濟因素:主要包括一是資金短缺,建設滯后,國家預算內用于草原基本建設投資比例很小。二是缺乏資金注入的誘因,由于牧區存在著較大的自然風險和價格風險,致使經濟環境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三是人力資源素質相對較低,從業人員文化水平較低,目前有的地區文盲半文盲的從業者比例仍然很高。
體制因素:一是產權制度尚不完善。目前真正落實承包的主要是打草場和耕地以外的飼料地,占牧區半牧區可利用草場的比例很小,其余的放牧草原依然是“大鍋飯”,原因是草原退化、沙化嚴重,失去承包的意義,加之地形復雜,難以劃分地界;缺少資金封圍草原,雖然已經劃分,但仍為公用。二是流通體制尚不健全,目前我國綿羊毛交易有形市場尚不健全,經濟人制度尚未建立,國家對農牧民基本生活保障尚未形成。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毛絨纖維流通模式發生根本性變化,非主渠道的各種經營主體不斷出現且十分復雜,其中無視相應法律法規、不懂相關國家標準的大有人在,流通中價格混亂、無序競爭、摻雜摻假的行為時有出現,不執行國家標準混等混級打包、儲存、銷售的現象比較普遍。
值得可喜的是,國家和主產省區的政府、職能部門以及廣大的科研人員、養殖戶,對養殖優質細毛羊的意識日趨強烈,認識逐漸到位,并在積極的努力著,如:內蒙古烏審旗、內蒙古敖漢種羊場、新疆薩帕樂公司、甘肅肅南縣、內蒙古敖漢種羊場、青海三角城種羊場、甘肅省綿羊繁育技術推廣站、內蒙古五一畜牧場,每年均將優質的細羊毛送往南京羊毛市場進行拍賣,為解決我國毛紡工業生產所需優質原料,作出巨大貢獻!
解決問題的措施與建議
綿羊毛產銷問題多年來深受有關方面的關注,從國家到地方,從主管部門到有關學者,從科研人員到養殖戶,從檢驗部門到加工企業,都在分析研究并探討,制約我國綿羊毛生產的因素,以探索實現我國綿羊毛產銷現代化的措施,我以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國家應加快宏觀調控政策的出臺,加大資金注入和科技投入,規劃“布局合理,追求效益、規模生產的細羊毛生產示范基地”,并采取有效措施促其建立。
2.調整毛用羊生產結構。對現有生產細毛、半細毛的綿羊品種進行劃分,生產66支~70支及以上直徑的細毛羊品種,繼續選育提高,有條件的地區發展超細綿羊毛(《綿羊毛》國家標準規定19.0μm及以下的同質毛),以增加優質綿羊毛產量,以滿足毛紡工業發展所需要的優質原料。
3.加強綿羊毛產銷管理。加強《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綿羊毛》國家標準宣貫力度。分區域、分行業,針對不同群體,采取有效方式,宣貫至綿羊毛產業的各個環節,確保法律法規的貫徹不留“死角”。
4.建立科學的分級管理拍賣體系。建立以提高羊毛商業價值為宗旨的羊毛現代化管理體系,完善剪毛分級場所、剪毛機械、分級整理工作臺、打包機等基礎設施,規范剪毛、科學分級、客觀檢驗、公開拍賣等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措施。
5.加強綿羊毛的質量監督。健全和加強綿羊毛主產區專業纖維檢驗機構檢驗能力,完善先進的檢驗儀器和設備,提高技術指標檢驗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權威性。并有效監督綿羊毛生產、經營、加工等活動的合法性、規范性,建立健全綿羊毛公正檢驗制度。
鏈接:產業背景
綿羊毛是我國近代毛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是牧區重要的經濟支柱,是農牧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我國經歷了50多年的品種改良,培育成功了10余型優質細毛羊。目前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綿羊毛生產國,僅次于澳大利亞。根據《中國畜牧業年鑒》)統計:2008年我國綿羊毛總產量36.1687萬噸,其中:細羊毛產量12.3838萬噸,占總產量的34.24%,遠遠滿足不了我國毛紡織工業的需要,僅能維持原料總量的30%,為此,每年需要進口綿羊毛30萬噸左右。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我國進口綿羊毛幅度大大增加,從1984年的5.6萬噸到1988年的18.7萬噸,進口金額從1.6億美元上升至9億美元。2007年進口量達歷史最高,33.25萬噸,同比增長10.94%,比歷史記錄最高的1994年增加1.34萬噸,增幅4.20%。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